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有無數個第一次的經歷讓人難以忘記。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參加工作成為鐵四局新運處(現為中鐵四局八分公司)的正式職工,分到宣城工務段胡樂領工區胡樂工區。盡管只有短短一年,作為走進社會的第一站,胡樂,這個皖贛線上的不起眼小站給我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時至今日,當年的很多事兒就像發生在昨天,當年的很多人常常出現在眼前,我仍會深深地懷念過去在胡樂工作生活的美好時光。
記得是1982年12月上旬,我們同時參加工作的物資處知青7人一行先乘坐汽車從淮南到宣城段里,再乘坐當時新運處皖贛線臨管運營的客運列車前往領工區報到。報到后我們被分到胡樂工區??梢哉f,作為新入路的青工,我是很幸運的。在從事線路養護工作一個月后,我被領導調到領工區接替計調員,負責食堂采購管理,抽過水,種過菜,在短短的一年里,高中畢業的我得到了其他青工更多鍛煉的機會,并在一年后有幸參加全局1983年舉行的政工干部考試,從而走上政治工作崗位。現在想起來,我真誠感謝當年關心、培養我的老領導,想念曾經給我熱誠關心、幫助的師傅、同事。正是在他們的幫助、支持下,我才成功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說起當時的胡樂,其實只是皖贛線上位于寧國和績溪之間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站。在我的印象里,領工區當時就設在胡樂,下轄府祝、甲路、胡樂、38號橋(現為金沙)四個工區,胡樂工區當時負責12公里多線路養護,管段內有多個大彎道,還有株嶺、草鞋嶺、胡樂司幾個隧道,其中株嶺隧道1228米,是皖贛線上最長的隧道。培訓后,我主要是跟孫元光和楊子慶師傅上線路上干活。第一天,我與另兩個青工一起跟師傅到站線上調整軌縫。我們先用扳手將線路兩根鋼軌扣板的螺絲松動后,再使用軌縫調節器扣住鋼軌,搖動液壓桿將鋼軌向兩端牽引。勞動強度不大,但搖桿操作必須協調一致,確保軌縫達到規定標準。兩位師傅先后帶我干活,他們教我在線路上防護、砸鎬、劃號、看道、巡道。當時給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人從工區出發,往寧國方向線路上巡道。由于經過1228米的株嶺隧道,從隧道的這一頭進去,只看見對面出口一個小小的白點,四周漆黑。當時膽子小,經過隧道時就大聲唱歌為自己壯膽,現在想起來有點好笑。聽人說那時候有人晚上巡道時碰到過狼,心里確實害怕。只不過到現在也不知道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1983年元月初,由于領工區計調員邱恒來師傅請假回家,領工區指導員應留根看中我高中畢業,工作還算踏實,讓我到領工區暫時接替計調員工作,結果一干就是三個月。說心里話,盡管邱師傅臨走前用3天時間將有關內容、注意事項和要求給我詳細交代了,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計調員工作,第一個月還真是手忙腳亂。領工區計調員實際上是會計兼調度,會計就是給各工區職工報銷、做工資表、到胡樂鎮上的銀行取款、到各工區放工資,到工務段財務報銷; 調度就是了解掌握領工區人員分布、現場施工狀況和每天工作完成情況,到期填寫并上報調度月報表。第一次單獨完成這項工作,壓力特別大,不過也確實鍛煉人。那時年輕記性好,加上上進好學,倒也沒有覺得特別難。除了第一個月工作的確忙亂一些,第二個月起就完全適應并勝任這項工作了。
三個月后,也就是4月下旬,邱師傅探親回來,我就被安排到食堂當管理員同時負責采購。應該說,那時候我特別要求上進。為讓領導滿意,讓職工吃好,每天一大早,我都騎上后座掛有兩個菜筐的自行車到胡樂鎮菜場去買菜,而且總要討價還價,盡力買回來新鮮的蔬菜。碰到菜場菜不夠,就直接到當地村民的菜地里去買。那段時間由于天天外出采購,倒使我騎自行車的技術飛速提高。只是從工區到胡樂鎮的菜場要經過一個很長的下坡,而每次滿載而歸時經過的恰恰是上坡道。這時候的我就不那么自在了,只能雙手扶把,渾身用力在地上推車上坡,有時還得中途停下來喘口氣才能勉強上坡。每天回來所有菜要經過炊事班長二次過秤驗收,稍事休息,我會到食堂去幫廚。記得炊事班當時就三個人,除了做飯菜外,還在住地后面山坡上開出了一大片菜地,炊事班人員下午都要抽空收拾菜地。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到離駐地200米遠的小河邊泵房往蓄水池里抽水1個小時,保證職工和食堂生活用水。至今我仍記得,那條小河的水特別清,流量也不大,偶爾能看見淺淺的河水里有叫不出名的小魚兒在來回游動。
1983年我在皖贛線上胡樂工地的生活是緊張、充實、快樂的。可能是年輕時特別單純,沒有什么想法。盡管當時工區我們工班職工集中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就是現在年輕人難以想象的籬笆房。時間長了,附在毛竹片上的泥巴一脫落,屋子里面漏雨透風,但是當時好像并不覺得很苦。工班里只有一臺很小的黑白電視機,豎起根天線也收不到兩個頻道,白天休息時就抱著個小收音機聽聽廣播,最讓人難忘的是和楊子慶、潘月春幾個師傅一起,三五成群,每人背著小靠椅,到離住地三公里遠的古田醫院去看露天電影,從不落場。每次場地里密密麻麻都是人,特別熱鬧,電影散場再返回住地。真是去時特別興奮,回來也不覺得累。現在想起來,其實讓我懷念難忘的還是與領導、與老師傅們建立起的融洽的同事關系,是他們讓我在走上社會的第一年體會到如家一樣的關心和溫暖。
1983年底,由于工作調動,我離開了胡樂工區;1984年6月離開了皖贛鐵路。后來,新運處完成皖贛線臨管后交付上海鐵路局運營,我也隨單位從事工務養護和鋪架工作,參加了大沙、宣杭、大京九、大萊龍、合寧多條鐵路施工。盡管時光飛逝,28年前胡樂工地生活的記憶卻絲毫沒有褪色,反而變得越來越清晰。現在,雖然遠在內蒙鋪架施工,但是我想,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回胡樂,看看當年住地周圍的山,看看繞過鎮邊的清清小河,看看日日縈繞于心的皖贛線。(王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