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項目工程都大量使用外協員工,安全培訓也成為了外協員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外協員工來自五湖四海,隊伍與隊伍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都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來自“老、少、邊、窮”地區的外協員工,普遍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與反應能力不強,甚至還有個別人因為生活環境的閉塞,連普通話都聽不懂,更是難以交流。這就要求我們在安全培訓的時候,不能沿襲過去職工教育的老路子、老招數,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首先是在培訓課程的準備上,應該從外協員工的工作實際出發,安排相應的培訓科目,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深,不能搞“填鴨式”教育,對于外協員工來說,鐵路工程是個全新的領域,和他們以往的工作、生活截然不同,就好像不能給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教授怎樣四則運算一樣,不能操之過急。
再是講課方式的改進,切忌拿著一摞規章制度照本宣科,講臺上舌綻蓮花,講臺下目瞪口呆,一堂課下來就是個無用功,在講解規章制度時,應結合現場實際,并盡量將規章制度口語化,這樣更容易被外協員工所接受,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圖紙、表格、模型、視頻等形式,給予他們感官上的印象,運用各種方法,使培訓課程深入淺出,娓娓道來。
三是在講解安全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外協員工的安全意識。不但要讓他們知道規章制度的內容,還要讓他們理解規章制度存在的意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一條規章制度的產生,都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每一條規章制度的設立,背后都有著一起起不該發生的事故。要讓外協員工明白,規章制度不是束縛他們的條條框框,而是他們安身立命、掙錢養家的“護身符”。
做好外協員工的安全培訓,不僅是對他們負責,也是對他們的家庭負責,更是對工程、對企業的負責。
(吳晶)
上一條:隨筆:天堂寨的樹
下一條:隨筆:架橋隊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