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幾篇關于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當孩子意識到你的教育意圖時,教育將失去意義,如果帶著一顆悠然的心去感悟、去偶得,只有這樣的潤物細無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眰€人對這個觀點非常贊同。
和一位曾經的室友帶著各自的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旅途中看到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聯想到最近看的文章,頗有些感觸。 我的這位朋友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在禮儀方面、在行為方面、在公共場合的公德心方面。這些要求都沒錯,都很好,我重點想說的是她在教育孩子這些內容時的表達方式。
舉個小例子:有天晚上我們去逛當地的步行街,兩個孩子鬧了點小別扭,她的兒子哭了,繼而引起了咳嗽,孩子有氣又有痰,沒忍住一口吐出來,吐到媽媽的褲子上以及地上。我的這位朋友立刻變臉,在步行街上大聲斥責孩子,讓孩子掏出紙巾先給她擦干凈褲子,再把地面擦干凈。她的孩子當時正在氣頭上,一開始別著勁兒就是不動,后來在她更加嚴厲的斥責聲中,不服氣地掏出紙巾胡亂擦了幾下。我的朋友就這么站在大街上不斷地高聲訓斥著孩子,并且讓孩子給她道歉,引起路人的紛紛側目。一開始孩子只是哭,不說話,滿眼的不服氣,到后來突然爆發,哭著跑了,一邊跑一邊說著反抗媽媽的話。
我和兒子趕緊追上去,追到一條街的拐彎處,孩子停了下來邊哭邊說:“每次都是這樣!每次都是這樣!就沒有一次出來能玩兒得好!”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很受震動的,孩子的話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媽媽對他的教育方式他根本沒有接受,只是迫于媽媽的嚴厲、迫于對媽媽的害怕暫時屈服,其實在他小小的心里已經積累了很多對媽媽的埋怨。
一路上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不少,只要孩子稍稍調皮一點,或者稍微表現出一點不符合大人心里乖孩子的行為,她都會疾聲厲色地制止,并且說一堆大道理,如果孩子不聽或者表現出不服氣,她甚至會直接上巴掌。我親眼看見她動巴掌時她的孩子用胳膊護著臉,露出的雙眼里復雜的神情——有恐懼、有不服甚至有一點點怨恨。
我不是說朋友管教孩子不對,而是對她的方式有些不認同。據她所說,她兒子是自尊心很強、很要面子的孩子,而她的做法恰恰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覺得在外面、在小伙伴面前很丟面子。我覺得上面的例子發生時,更好的解決方法可能是暫時不說什么,媽媽自己掏出紙巾先把褲子清理干凈再把地面清理干凈,然后把紙丟進垃圾桶,事后等孩子情緒平靜或者回到賓館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談他這么做的錯誤之處,這樣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而且她在這么做的同時就給孩子示范了什么才是正確的做法,我認為比大聲斥責、說一大堆孩子并不理解的道理更有用吧!
我又想起另外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因為兒子考試沒有得100分,她就氣哭了;因為兒子性格懦弱愛哭,她就狠狠地打他,有一次皮帶都抽斷了,我當時聽了是很震驚的。我也見過幾次這個孩子犯錯之后,面對暴怒沖著他咆哮的媽媽那驚恐的眼神,那種眼神真的很讓人心疼。所以,我始終認為她的孩子性格懦弱愛哭是和如此強勢的媽媽有著很大的關系的。
等把朋友的孩子安撫好,往回走的路上我的孩子也咳出了痰,我很慶幸他沒有隨地亂吐,而是問我該怎么辦,我迅速拿出紙巾,讓他吐在紙巾里并包好拿在手里,然后走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進垃圾桶。我相信我并沒有費多大力氣卻給孩子做出了正確的示范,以后我的孩子遇到這種問題就知道應該怎么做。
我的兒子也很調皮,身上也有種種缺點,可是我慶幸他身上有著更多閃光的優良品德,比如:善良、好客、體貼、誠實。這些都是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繼承下來的,我并沒有特別教過他。
玉不琢,不成器。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塊璞玉,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為美玉。家長認為養育孩子就要制定各種行為規范、準則,經過一筆一筆精心雕刻,孩子才能行得正、走得直,有的家長生怕孩子的成長道路出現一點偏差,于是當孩子的行為出現與其制定的規范相違背時就覺得不得了了,天要塌了,孩子怎么這樣了?這是種什么行為?進而在孩子面前大發脾氣,甚至失態。
我始終認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如果你脾氣暴躁,你就不要指望以后你的孩子能心緒平和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如果你的業余時間都是沉浸在麻將、電視機前,你就很難要求孩子不去沾染那些無益的游戲;如果你臟話不離口,隨手亂扔東西、亂闖紅燈,你就別想你的孩子會有文明之舉。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你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如同春風化雨,不留痕跡,不要矯枉過正,潤物細無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汪楊)
上一條:不明任務不立,強抓轉型方明
下一條:珍惜幸福 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