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間,為了搶工期,項目部不放假,有部分職工家屬來工地探親。項目部工會組織這些雙職工到駐地附近的翁根毛都沙漠旅游,我負責陪同,由此借機領略一下沙漠獨特的迷人景觀。
車離開項目駐地巴林右旗大板鎮,沿著303國道東行40余公里,便來到翁根毛都沙漠景區。進入景區,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海,眺望四周,起伏疊巖,魚鱗式的紋狀,是被風刮后形成的痕跡,再遠就是湛藍的天空。行至其間,目光所及之處全是連綿起伏的沙丘,一眼望不到邊。原來總以為那蒼涼、荒蕪、的沙漠離我們很遠,遠到難以企及,可實際上它離我們很近很近。懷著一種渴望已久的心情慢慢地走在起伏波浪的沙土地上,每走一步就會留下一個腳印。沙漠里的風就好似一位畫家,不斷地畫著,細微的沙粒,在大風的作用下,呈現出一種柔軟的波浪,曲線柔美,很是迷人。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任何高明的畫家也是無法描繪的。
在沙漠里行走,直線很難前行,幾乎是每隔十米就是一個山丘,爬起來相當費體力。為了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清凈,索性脫掉鞋襪,將腳伸進滾燙的沙堆中,跟沙漠來一次肌膚之親。
來之前,曾咨詢過當地蒙族朋友,得知蒙古語中的“翁根”一語指得是高貴、圣潔,“毛都”指得是大樹、老樹。行走在沙丘中,遠離喧囂,只有寧靜,真是一次身體和心靈的修行。
走著走著,在沙丘上艱難的走著,突然想起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被扣留在大漠牧羊十多年的艱辛。張騫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他是漢民族對廣闊西域諸國風土人情親自實地調查研究的第一人。歷經艱險回長安后,張騫將其滯留西域的所見所聞向漢武帝做了詳細報告,對西域各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和兵力也做了詳細說明。張騫的報告為司馬遷的《史記》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這這些地區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所以說,張騫出使西域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沙漠之旅,身體上恐怕并不是完全愜意和享受的,但那連綿的沙丘,夕陽下投射的斑斑剪影,那偶然泛起的小小風塵,它所帶來的內心震撼與感動,反倒使此行變得圓滿而愉悅。人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人一起,邂逅一場不同的旅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