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端午至,又聞粽葉飄香時,今年的端午,我在蒙東高原集通鐵路復線建設工地。
早上還沒睡醒,已經收到好幾條節日祝福的手機短信,起來逐一回復。食堂的早餐里,有煮熟的粽子,剝去棕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黏黏的糯米再沾點糖,一口氣,我連吃三個。盡管客居異鄉、在外施工,在工地過端午,但也要分享這個傳統節日帶給我們大家的心境與感受。工地上,K602公跨鐵橋梁工地、攪拌站鋼筋籠制作現場等多個施工點已是人聲鼎沸,一派繁忙的大干景象。走近他們,迎面的是一張張掛滿汗水、樸實無華的臉龐。盡管是端午節,但他們還在辛勤忘我勞作,這就是中鐵人的可貴之處。
說起端午,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實際上,端午節的源頭處,站立著一個精神境界崇高的詩人---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屬于提升較快的高層青年干部。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兩千多年來,每逢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要紀念這位憂國憂民、勇于擔當、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偉大詩人。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里劃龍舟,把粽子系上五彩絲線,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可如今,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正被現代生活不斷“抽空”,從鄉土氣息到都市的大跨越中,丟掉了太多不該丟掉的節日文化和親情傳承。從前的春節游藝、端午競渡、中秋走月,都是娛樂性強、參與者眾多的民間民俗活動,充滿著生活的喜悅和對生命的感恩?,F在,則都是一家一戶閉門過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其獨特的歷史性已漸漸淡化。
每逢佳節倍思親。為了讓職工吃好、玩好,分享建設幸福項目部職工之家的溫馨,縮小與家人的距離感。項目部工會安排帶家屬的職工到附近景點一日游,領略草原沙漠壯美。晚上六點,舉辦節日會餐和端午歌詠晚會,大家在會議室擺開桌子,端上酒菜,品嘗佳肴,吃粽子,拉家常,觥籌交錯,把酒當歌,熱鬧非凡,盡管遠離家鄉和親人,端午節工地,中鐵人并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