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休放假回家,路過北京倒車時,正是清晨,買到手的臥鋪是當天晚上的,不甘心在北京閑逛一整天,于是當即決定到京郊十三陵游覽。
十三陵是明朝自遷都北京后,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處。十三座陵寢構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為陵,規模宏大、氣勢磅薄。從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營建長陵始建,到清朝順治初年營建思陵時止,筑陵時間長達二百余年。各陵名稱以營建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據近期網上公布的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項由當時國內文化界諸位頂尖人物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等人起草的《關于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送到主管文化的陳毅副總理和周恩來總理手中。消息傳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大驚,因為這份報告是北京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長吳晗發起的,吳晗是造詣很深的明史專家,他的意見舉足輕重。鄭、夏力陳當時的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陵墓的挖掘工作,出土古物在保存、復原方面的技術也不過關。吳晗則反駁說現在有條件勝任這樣的工程,郭沫若、鄧拓等贊成挖掘的人也通過不同方式加緊在中央領導人那里游說。最后,報告獲毛澤東首肯??梢哉f,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據說當時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定陵的地宮現已作為旅游景點開放,吸引了國內外無數游客來觀賞。
從北京火車站到十三陵,大約有50多公里,要倒幾次車。到了萬壽山十三陵園區,已時近中午。因時間有限,當日只能觀看一座皇陵,我毫不猶豫選擇了定陵作為游覽點。之所以選擇游覽定陵,是因為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尚在上學之際,就讀到一本旅美學者黃仁宇的書《萬歷十五年》。在此前,曾讀過范文瀾的《中國通史》和剪伯贊的《中國史綱要》。說實話,本人是學文科的,從小學、中學的歷史課本,乃至大學偶然也翻翻的歷史教材,基本都在陳述某種意識形態支配下的史實,反來復去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為了考試都不知道自己死記硬背了些什么??荚嚱Y束,除了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其余所學基本都就飯吃了,有些細節的歷史史實,在頭腦中也已經相當模糊。當時拿到《萬歷十五年》一翻,頓覺耳目一新,原來史學著作可以這么寫。黃先生用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謹嚴的學識和博通的史觀熔于一爐,將遙遠得近乎飄渺的人與事推到讀者面前,讓學術著作成為我們這些普通百姓的精神美食。著名學者何清漣評論說:從八十年代走過來的人文學者,一般不會忘記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與他提出的“大歷史觀”。黃仁宇先生按照自己對歷史的理解著書立說。至于那本書在中國引起的反響,以及它對“新史學”認識規范形成的強烈沖擊,甚至可能超出黃先生本人的預料。歷史將記住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與他的“大歷史觀”?,F在有機會觀看黃先生筆下的萬歷皇帝墓葬,當然不會錯過。`
參觀定陵,一定要聽隨行導游的講解,可以增長不少歷史知識和人文知識。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排隊購票進入定陵后,首先要通過安檢門,走過盤旋深入地下的五層樓梯,然后沿著地宮甬道隨著參觀隊伍徐徐向前。地宮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在地宮游覽中,看到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我還特意在石門前照相留念。地宮中殿放置著萬歷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孝靖、孝端的石神座、五供、長明燈和石器物臺。后殿是停放棺槨的地方,現在展出的是復制的棺槨,真品據說毀于文革期間的紅衛兵小將手中。導游介紹說,萬歷帝是明朝皇帝中當政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在位時歷事眾多。平定寧夏勃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其中援朝戰爭后期,中朝聯軍與撤退日軍在東南露梁海面發生激戰,明將鄧子龍、朝鮮將領李舜臣指揮軍隊奮勇殺敵、將日軍殺得大敗。鄧、李二將亦戰死海上。這一次援朝之戰,雖然耗損巨大,但對于確保明代的海防與東北邊疆,意義非常之大。由此看來,萬歷并非一直都是平庸之帝,對前線將領的信任、也顯示了他的某種才略。然而,封建王朝制度設計的缺陷,導致了一些列悲劇,尤其是后期朝政松弛,明王朝的衰敗無可挽回,乃至朝代變更的到來。
游覽了明十三陵后,感慨頗多。在這里,不僅體會了皇家陵寢的金碧光輝,也領略了封建王朝的威嚴。最后還要提一句的是:進入定陵園區的陰門時,導游有言在先,因為我們是活人,就不能跨過正門進入墳墓,所以只能走側門進入。出地宮離開陵區要跨過陰門的時候,男左女右,男抬左腳,女抬右腳,從陰門跨過,一起說出一句話:“我回來了!”對于唯物主義的人來說,這實在有些滑稽,但是入鄉隨俗??!我只有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