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49年8月14日,第一工程處鐵道兵團三中隊在木道溝橋招工,爺爺機緣巧合下當了一名臨時工,在正定悟空河地區拉開了筑路工作的序幕。經歷了幾個月的努力工作,隔年在他過完第22個生日后不久的4月份,爺爺光榮轉正,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筑路人。從普通工人一步一個腳印的踏上筑路的征程。
他經歷了企業的變遷歷程,見證了企業騰飛發展。他為企業的壯大默默奉獻著青春年華,直到60歲光榮離休頤養天年。爺爺總是感慨如果沒有當年的招工進入了四局這個大家庭,可能自己一輩子也只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感嘆他的所有榮譽與成績都與企業的栽培不可分割,對企業的那種發自肺腑的感恩與熱愛,真誠的讓人不禁動容。
有了爺爺這個領路人,我們的父輩入路,我們這一輩也繼承革命的傳統,光榮入路。三代筑路人既是中國鐵路變遷的見證人也是中國鐵路高速發展的參與者。
退休后的爺爺享受了幾天空暇日子就徹底呆不住了。沒幾日便攬下了管理大院門球場的事務,組織離退休老職工打打門球,讓大家閑賦的日子不至于無所事事。除了組織活動,余下時間養花種菜看看書報,一刻不得閑。擔心花草旱了澇了,寒了熱了的,三天兩頭搬來挪去那些個在我們眼里不值錢的綠植。隔三差五就把自己的老腰給折騰扭了,被醫生強制勒令躺床上休養幾天,躺著也不見消停,遙控子孫輩的搬挪花草,腰沒好利索就又開始繼續折騰,從來也不服老。
光陰轉瞬即逝,隨著年歲的增長,爺爺的身體每況愈下,這才卸任了門球場的事務管理。身體不太康健,勝在思維依舊活絡。讀書看報不在話下,家里老舊的書柜里各種標價幾毛錢的書籍都保存完好,有些愛不釋手的還拿包書皮給包上,側面鄭重的寫上書名信息,時不時拿出來拜讀一下,拿完書本,書柜直接上鎖。三五不時給退休的老同事打個電話溝通一下讀書心得,分享各自的藏書。每年一過梅雨時節所有的藏書都得拿出去晾曬晾曬,整理一番。
猶記黨的十八大全國代表大會文件書籍剛發行的時候,爺爺就勒令我去給他買回來學習。當時偷懶直接網購,剛預定成功就開始追問怎么還沒寄過來,接下來幾天早中晚三遍的問我到了沒有,嘴里還嘀咕說直接去新華書店買的話他都快看完了。
除了讀書,看新聞也是每日的必修課之一。關注各種新的國家政策的出臺,關注兩岸局勢動向,關注國防力量的日趨強大,關注民生話題的影響等等。對局勢的了解比我們年輕人更清楚。
爺爺有一個好習慣,就是喜歡記錄,筆記本,臺歷都是很好的記載對象。他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他清晰的記錄著一些諸如工資的收支情況啊,養生保健的小妙招,家庭成員的各種日常值得紀念的事件啊此類。
2017年8月19日,我可親可愛的爺爺離開了我們,去往了另一個沒有病痛的世界??晌抑?,爺爺會一直活在家人的心中,直到永遠。(占海燕)
上一條:工地上的雪
下一條:讀《走進黃土高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