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啦肚子手巾喲,
三道道格藍,
咱們見格面容易,
哎呀拉話話的難。
一個在那山上喲,
一個在那溝,
咱們拉不上那話話,哎呀!招一招手!
車上電臺播出的一首粗獷婉轉的信天游把我的思緒帶到風沙漫漫的黃土高原,山坡上一排排窯洞,還有頭上圍著白羊肚手巾的放羊漢……
50歲到了一個尷尬的年紀,該記下的記不住,想忘掉的卻愈加清晰。三十多年前,記得那時剛上初中,每天中午收音機播放廣播劇路遙的小說《人生》,深深被小說中描述的陜北高原上特殊的地貌、窯洞和農村小伙高加林與劉巧珍、黃亞萍的愛情故事所吸引,那時心中充滿好奇,想要去看看小說里農村姑娘巧珍和高加林談對象從來不刷牙的她早上站在窯洞前撿畔上刷牙引起老鄉圍觀,那窯洞撿畔是個啥樣?加林和巧珍第一次趕集回家經過的大馬河川道到底是河還是道?
幾年以后我己經上班了,有次去書店發現了路遙先生的另一部小說《平凡的世界》出版,讀后被書中孫少平、孫少安兄弟倆不甘貧窮、追求上進永不服輸的生活態度深深震撼,為黃土地上有一群美麗善良、勤勞勇敢、賢惠倔強的田潤葉、賀秀蓮、田曉霞這些婆姨們充滿感動。覺得人的一生就應該像這本書一樣,不在于結局如何而在于過程是否精彩,人生就像書中那些平凡的人那樣對生活從不低頭,不斷去探索和追求,在命運的道路上走出一種讓人為之嘆服的人生之路。
那是怎樣神奇的一塊黃土地?養育了一群充滿上進的人們。那時的我已被這塊黃土地深深吸引,心中有個愿望有時間一定去看看!
今年冬休開始,終于滿足了我這個多年的愿望,去黃土高原!
汽車從內蒙向陜北出發,途中跨過幾次黃河,黃河從包頭這掉頭向南畫了個“幾”字形,陜北就在黃河包圍之中。車一過毛烏素沙漠,公路便在橋隧中穿形,光禿禿的山上幾乎沒有植物,只是一座座黃土累積的山,層層疊疊,一望無際,橋下溝壑深不見底。漸漸的在一些山坡上散落著零星的窯洞,走近一看好像都沒住人了,有些住人的窯洞前面都是用磚砌成。
傍晚時間來到延川縣,聽導游說延川縣郭家溝就是路遙的故居,現保存完整的村落窯洞,《平凡的世界》雙水村的原形。習近平魂牽夢繞的梁家河也在延川,他15歲下放在這,22歲離開,他在這揮灑了七年的汗水,做了共產黨最小的官村支部書記,這里是他脫胎換骨之地,也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的起承點。
陜北的窯洞依山而建,這家窯洞的頂上可能是那家的院落,有車馬屋上行,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煙獨特的地域特色,窯洞前面是院子,院子前就叫撿畔,院子外往下叫圪塄,陜北叫川的地方是兩山夾積的平原。郭家村就是典型的陜北窯洞建筑。晚上吃飯要了個洋芋擦擦,蕎面饸饹,洋芋擦擦原來就是炒油炸土豆絲。聽導游說這些是受苦人最愛吃的,當地人把去地里勞動說成受苦,干農活的人叫受苦人。這下明白了歌里唱的天下受苦的人原來就是我們農民。
站在黃河岸邊,黃沙漫漫,兩岸的黃土高原經過千百年來雨水沖刷變得溝壑縱橫,黃河在幾百米山腳下洶涌澎湃,中華文明五千年就是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發源、生生不息。(余金榮)
上一條:讀《走進黃土高原》有感
下一條:“985”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