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東老康是土生土長的當地蒙族人,成為他的租客后,我們按時繳納房租,房屋都收拾得干干凈凈,人員進出與門衛打招呼客客氣氣,懂禮節、尊重當地蒙族人習俗,性格豪爽的老康說我們是值得交往的朋友,非要請我們吃一頓正宗的蒙餐,再三囑咐不能不給面子。盛情難卻,算是第一次到蒙古包品嘗了一次原汁原味的蒙餐。
草原上的每個蒙古包,門都朝向東南,正對門的位置供奉著成吉思汗畫像。放供品的桌臺上,除了香爐等尋常擺設外,還有內蒙特色的奶茶壺。成吉思汗在所有內蒙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他們在抬眼能望見大汗的空間里,祥和地生活著,安定地看護著自己的馬群、牛群、羊群,靜靜地愛著哺育他們的草原。老康介紹說:內蒙的地名經常稱之為“浩特”、“旗”。這是有講究的,何為“浩特”、何為“旗”?旗是和區縣一級的行政區域,來源是蒙八旗。浩特是蒙古族用語,幾個蒙古包連載一起就稱之為浩特!在草原就算是一個社區,多個社區疊加,發展到現代也就演繹為城市的意思了。旗政府下屬“蘇木”。蘇木在蒙語中是哨所的意思,是原來游牧民族最基層的作戰單位,現在則演變成為鄉鎮的意思。鄉長或鎮長就被成為“蘇木達”。
蒙古包里其實空間并不小,圍繞飯桌坐下,首先端上來的是一碗碗奶茶。對蒙古人來說,奶茶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飲用品,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感。先用磚茶加鮮奶熬成奶茶,放入鍋里,再根據個人喜好,加入奶皮、奶油等。盛起到碗中,再添些炒米。然后就可以捧起碗大口喝了。咸咸的,別有一種風味。放下碗,炒米伴著熱騰騰的奶茶下肚,渾身都暖和起來。
或許你還沒有來過內蒙,但各種美食攻略會告訴你,去內蒙一定要吃牛羊肉,吃涮牛羊肉的確是內蒙的特色,不過最個性的吃法,大概是吃當地的“手把肉”。顧名思義,手把肉的吃法,無非是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干干凈凈。說來難以置信,這道草原上的“待客第一菜”,竟然就是最原始的烹飪方法,白開水煮羊肉,不加任何作料,也沒有任何輔料,就是裹著骨頭的一塊塊羊肉。因為能被選作手把羊肉原料的,一定是膘肥肉嫩,起鍋上桌時,只需在一大盤羊肉邊加一小碟鹽就足夠鮮美。
蒙古漢子個個善飲,當地釀造的“套馬桿”酒,是高度烈性白酒。加上老康拗犟的勸酒方式,可想而知,走出蒙古包時,一個個踉踉蹌蹌。(集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