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剛參加工作的那年,是在皖南的一個鋪軌工地。那時候雖然已經有了鋪軌機和架橋機,但使用鋪軌機需要建設軌排場,提前預制、拼裝軌排,占地面積大,成本比人工鋪軌高。所以,有些距離不長的專用線或車站站線都是人工鋪軌為主。當時的人工鋪軌,純碎是憑力氣干活,500多斤的水泥枕,是4個人兩根扁擔抬,12.5米長的45軌,重達1100多斤,得上10個人以上才能抬動。一公里長的線路,要抬160根鋼軌,1720根水泥枕。道砟則用鋼叉一叉一叉往柳條筐里裝,然后兩人一起抬到需要的地方。這樣干活,勞動強度可想而知。那時候年輕要強,圖表現,干活賣力氣,兩天下來,腰酸背疼肩膀痛算是輕的,經常是累得渾身骨頭像散了架子似的,晚上下班回宿營車,那一米多長的梯子都邁不上去,感覺身子都不是自己的了。一張張曬得黝黑的臉,一副副健壯魁梧的身體,一身身沾滿灰塵的粗布衣服,構成了被視為苦累臟集一身的一線鋪架工人形象。
往事已多年。此次集通線大板站站改施工,也有好幾公里站線需要人工鋪軌,但工地并沒有出現想象中的人海戰術。到了現場我才明白,肩抬手提、人海戰術般的人工鋪軌,早已是老黃歷了。所有的鋼軌、枕木由吊車裝卸、移動,道砟用鏟車、裝載機倒運,緊螺栓有電動板手。有了機械幫忙,鋪軌施工的勞動強度比以前小了許多,再也沒有那么累了。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撥接作業。記憶中宣杭線宣城車站撥接,幾百人大會戰。幾十人排成一行,每人手持撬棍插入鋼軌底下,聽從指揮員號令,一起發力,一點一點撥動鋼軌。如今的線路撥接作業,一臺挖機將鋼索套在鋼軌上,只要一個人指揮,馬達一轟一拽,鋼軌就移動七八十公分,三下五去二就差不多了,再用小型撥軌器補充幾下,鋼軌就撥接到位了。接下來是鋸軌,過去人工鋸軌,光鋸條就要準備幾十根,幾個精壯小伙子輪流鋸軌,滿身大汗,鋼軌鋸縫才一毫米一毫米朝下延伸。稍不留神,用力不均勻,鋸條就斷,鋸一根鋼軌,斷十多根鋸條是常事。如今鋸軌機上去,電門一開,一簇鋼花噴出,不出兩分鐘,鋼軌一斷兩截。線路搗鼓就更不用提了,大養機代替了大頭稿。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隨著大型施工機械的普及和企業經濟實力的提升,一線工人已基本消除了重體力勞動,從苦累臟中解放出來。下一步,鋪軌工地要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型、粗放型向效益型轉變,職工書屋和職工業校就不應該僅僅是應對檢查時發揮作用,應該成為弟兄們拿下各類證書的“充電所”和“加油站”。新一代施工現場的中鐵人,衣領亦“藍”亦“白”,可以相信,今后的他(她)們的工地生涯更倚重的是管理。(集通辦)
上一條:碧水藍天 因你而美
下一條:集通見聞(六)報捷后的慶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