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集通鐵路項目部,駐地就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大板火車站西南200米。每每上工地路過火車站看到候車室房頂用蒙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板站”,就不僅納悶,這個火車站所在地大板鎮,人口不足4萬,在內蒙也只能算是一個小集鎮,根本不起眼;另外,鎮管轄內有山有丘有水,也不平板,為何取名“大板”?近日,恰逢深諳蒙族歷史的房東康老板來取房租,交談之中,持續了5個月的疑問才算解開。
說來話長。明末清初,矯勇善戰的蒙族部落首領色布騰率眾歸附后金,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1628年,為籠絡蒙古各部落為鞏固清政權賣命,清王朝給蒙古各部落封爵。將西拉沐淪河北岸的牧地分封劃定給色布騰的部落(也就是現在的大板地區)。據康老板介紹,“巴林”一詞系蒙古語,其意為“軍寨”或“哨所”。久之,演變成為蒙古部落名,后來,便成為了地名。當時大權在握的孝莊文皇太后,為鞏固邊疆,將次女淑慧公主(康熙姑姑)嫁給色布騰。1691年,康熙帝的三女兒榮憲公主嫁給色布騰的孫子烏爾袞。前后兩位格格從北京嫁到內蒙東部草原,為了不降低公主到草原后的生活水平,光伺候兩位公主、陪嫁而來的各類工匠就有800戶之多。在當時住房還以蒙古包為主的蒙古草原,內地而來的800戶匠人建屋蓋房,形成村落,被當地很少見過房子的蒙族人驚嘆為“益后拜上”。漢文譯過來是“大房子”的意思。后來,當地人取漢語“大房子”中“大”的發音,取蒙語“益后拜上”中“拜”的發音,叫成了“大板”。也算是蒙漢結合吧。
逐漸逐漸,“大板”這個地名就在草原上叫開了。吸引了多地商賈來大板開店設鋪,當時的大板,因為沾了兩個已故公主的光,竟然成為蒙東草原最為活躍的貿易集鎮。由于人員的流動和老者的逝去,知道上述歷史的人越來越少,就連土生土長的大板當地人,也沒幾個能解釋清大板地名的緣由。(集通辦)
下一條: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