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夏園至南崗區間左線最后一節軌排緩緩落下,標志著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首期繼實現全線“電通”后又提前實現了全線短軌貫通,為其他專業全面開展后續施工提供有利的條件。
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首期魚珠至象頸嶺段呈東西走向,線路長度27公里,其中雙線軌道總長約58.7公里,均為地下線敷設方式。由于前期制約,自2016年10月軌道開始鋪設,原設計的4個鋪軌基地只有3個具備投入使用條件。面對施工任務重、工期緊的局面,廣州地鐵集團組織施工單位積極應對,見縫插針,科學組織施工。在施工高峰期,采用10臺軌道車、26臺軌道平板車、2個焊軌機組、21臺鋪軌小吊、3個鋪軌基地、6臺門式龍門吊,配置7個鋪軌作業面、3個道岔散鋪作業面、2個焊軌作業面,最高道床澆筑日單產進度達596米,單作業面日產進度最高達129米,共600余人同時開展施工作業,從而提前完成全線短軌通節點目標。
廣州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最大限度降低線路開通后列車運行期間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十三號線首期在經過居民區、生活辦公區設置了不同等級的減振道床結構,以達到減振降噪效果。其中,一般及中等減振道床47.4公里、梯形軌枕道床6.4公里,在魚珠至豐樂路站區段、文園站區段、溫涌路站區段等重點敏感區段則采用了長度達4.9公里的液體阻尼鋼彈簧浮置板道床進行減振。在文園站特殊敏感區段設計了4組鋼彈簧浮置板道岔,這也是目前全國首組8A編組100公里/小時列車通過的減振道岔。
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首期西起魚珠,東至象頸嶺,沿線行經黃埔、增城,解決了黃埔中心區、增城新塘等地區居民出行問題的迫切需要,更為支持城市“東進”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該線路的建成開通是增城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重大突破,將改變增城區“手無寸鐵”的交通現狀。廣州地鐵集團方面表示,十三號線不僅采用8節編組,而且還選用最高時速達100公里的列車,也就是說,線路開通后,住在增城新塘的市民最快1小時就可前往市區行政中心紀念堂等地鐵站,大大便利了增城市民的出行,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外圍副中心60分鐘內可到達市中心的軌道交通時空目標的要求。
截至目前,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首期魚珠至象頸嶺段11站10區間土建主體已完工并移交機電,正在推進剩余附屬工程施工。官湖車輛段累計完成95%,進行剩余機電系統施工和調試,7月30日試車線完成熱滑,具備車輛動調條件。全線已于8月5日實現電通,8月8日實現短軌通,11座車站進行設備安裝施工,計劃今年底建成開通。
稿件錄入:廣州地鐵13號線項目部 責任編輯:邵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