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坐車經過阜淮線謝橋站時,心情都是非常激動,心中的那種親切感是一種用什么語言也無法表達的溫馨,腦海里總是浮想聯翩,久久不能平靜。靜思往事,如在目底,仿佛又回到我在那兒生活的情景。
我是1984年10月5日參加工作的,一上班就被分配到了新運處阜淮線車務段。阜淮線是1982年鋪軌貫通的,于1984年10月份由新運處臨管運輸。它貫穿安徽省兩淮礦區,全長125.03公里,沿途共設有13個車站。
報到后,我分到了一個名叫謝橋的小站學習貨運員工作。與我一起分配的還有7名女孩子。10月8號,段里派軌道車把我們8名女孩子分別送到各個車站,當我看到沿線車站那荒涼、貧窮的情景時,剛剛參加工作激動喜悅的心情無影無蹤了,想到馬上就要一個人單獨生活,心里就充滿了孤獨與凄涼。
到謝橋站后是彭站長接的我。他派兩名職工把我的行李搬到了宿舍。 站上共有4排房屋,工務、車務各占兩排。雖然我已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在生活中還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難。首先就是吃水問題。當時站上沒有自來水,全站的工作人員生活用水就靠一口露天小井。上面沒有蓋子,碰到刮風下雨時,井水就非常地混濁。如果在夏季碰到長時間不下雨,吃水就更有困難了。剛開始時,我不會打水,把桶放到井里,繩子晃來晃去晃半天就是打不上水,站上的師傅就教我一種最簡單的方法,一是緊握繩子,然后把桶直接扣到井里。再一種方法就是把桶放到井里,手拿繩子往一邊猛的用盡一晃,使桶扣到井里,這樣滿滿一桶水就打上來了。經過這樣指導,我很快就學會了打井水。車站連自來水都沒有,更別說什么澡堂了。那時,能美美的洗一把淋浴,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站上沒有食堂,大家動手砌了一個大爐子,一天燒一鍋開水,中、晚各蒸一次飯。每個人用自已的碗把米淘好,添好水放到蒸籠里。站上的同志每人輪著蒸飯,我們每個人都買了一個煤油爐,炒菜就用它來炒。買菜對于我們來說,就困難了。來回要步行兩個多小時才能買到菜。那時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步行,而且還是3天才能趕一個集。買一次菜最少要保證3天用的。如果碰到下雨,那就趕不成集了。記得有一次,接連下了一個多星期的雨,沒有菜吃,我們就只好吃了一個星期的面條。1985年的春節,由于接連下了幾天大雪,沒有辦法趕集,我們就派了兩名休班人員坐火車到阜陽市去買的菜。那時來回得花上一天的功夫。
站上用電也困難。那時高壓電還沒有通到謝橋, 我們車站是借用旁邊二處一段四隊的電。他們是用發電機發的電。夏季他們只發二個小時(19:00-21:00), 冬季只發一個小時(19:00-20:00)。我們上晚班的扳道員、值班員全憑一把信號燈和一些蠟燭照明。有一次,到了一車貨物,貨主是張莊的。當時沒有電話,而貨主又離得較遠。貨物到了兩天還沒通知到貨主。晚上我和站長打著手電,深一腳淺一腳步行近二個小時走去通知貨主。
當時,工作上發生的一件事我至今難以忘懷。那是在當學員期間,一次卸完車后,有一輛敞車的底開門搭扣,只扣了一邊,而且還沒有完全扣下去。當時我想反正是空車,關不關好無所謂,所以沒有在意。可就是這一念之差,差點出大事。當列車運行到潘集站時,把站界牌掛倒了,造成了一起險性事故。雖然當時我是學員,但也要承擔責任,被扣發了當月的安全獎9元錢。這件事給我的教訓非常深刻。后來在大沙線、宣杭線、大京九等線路的臨管運輸中,我都力爭做好每個安全細節。
小站人手少,平常不來貨物時,我都要到站臺上去接送客運列車。遇到有人休假時,我得頂替上。為此,我學會了賣票、辦行李。我上班半年后,車站蒸飯的工作就由我一個人承擔了,一直堅持到交線。
阜淮線于1986年12月25日驗交。至此,新運處歷時兩年的新線臨管運輸圓滿完成。
經過這幾十年鐵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現在公司朔黃線臨管運輸與阜淮線臨管運輸條件,有著天壤之別?,F在,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24小時供應熱水,蒸氣機車已被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代替,道岔全部是自動化,每一個小站不但配備了彩電、電腦,還專門請了一個人負責買菜做飯,每年的暑期還組織職工家屬到外地旅游一次,職工工資由那時的每月幾十元提高到每月二、三千元……
離開謝橋已有二十幾年了,但我還時常在夢中夢到那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夢到那寧靜的村莊,夢到那香甜可口的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夢到和我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們……這一切就像一根看不見的繩線,牢牢把我和謝橋連在了一起。(黃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