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四方機車車輛廠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解放”型蒸汽機車。其后,四方、大連、唐山、大同等機車車輛廠陸續生產了近萬臺蒸汽機車。蒸汽機車一度成為中國鐵路運輸的主要牽引動力。1988年12月21日,大同機車廠停止蒸汽機車生產,標志著中國蒸汽機車制造史的結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車已被內燃、電力機車代替。我們中鐵四局在1972年引進第一臺蒸汽機車作為鋪架的主要牽引動力,前后在鐵四局服役近27年。1999年從四川資陽機車工廠購進5臺DF4B型機車,標志著蒸汽機車從此退出舞臺,從此中鐵四局鋪軌架橋、臨管運輸用機車全部為內燃、電力機車。
我1998年上班,有幸趕上四局鋪架用的蒸汽機車。當時,剛好上的是建設型6023號機車。司機范洪濤是一位性格爽朗的山東大漢,對于我這個學校畢業的小徒弟特別地照顧,耐心教我如何投煤才能做到“水滿汽高”,機車在大坡道闖坡前要做什么等等。我當時對于這個神秘的黑色火車頭興趣很大。師傅們都說:“小伙子你怎么干這個?”當時我還不以為然。時間一長,我漸漸體會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簡陋的駕駛艙內,冬天寒風刺骨,夏天汗流如注,駕駛艙內溫度高達60多度,司爐往鍋爐膛里投煤一要體力,二要技巧,否則機車水汽壓力達不到15公斤,爬坡就爬不上去。除了安全正點行車,還要在上班后、行車途中及下班前進行檢查和清潔工作。一個班上下來,連我這個毛頭小伙也累得渾身散了架。
有一次,我們拉一趟領導乘坐的檢查車列。我登上了6023號機車。司機范洪濤接到調度的指令后,拉開汽門,機車緩緩啟動。司爐高文輝身材瘦小,扔起煤來卻很利索,爐門開啟的時候,火光撲面而來,他會立刻瞇起眼睛。列車出站后,速度越來越快,從駕駛室向外望去,兩臺機車噴出的煙霧被風壓向一邊,仿佛兩條白龍在半空翻滾,車輪和連桿飛轉,卷起一股鋼鐵旋風,路邊的落葉和塵土被帶起,轉眼就被拋在后面。
當時,我對自己的工作也比較滿意??傆X得這比起那些連結員(就是給車輛掛鉤、摘鉤,調車)似乎要好得多。我們單位還有個裝卸隊,雖說基本上都是機械裝卸,但一說是裝卸隊的似乎就不是什么好工種了。呵呵,那時年輕人真的幼稚。當時,鐵路工程行業都是那么慢悠悠地發展。一項工程建設中,運輸的火車頭也就七八臺。那時幾乎都是建設型機車,跑起來搖搖晃晃,活稍多點干上個把小時就要進煤臺加煤加水,效率真的是低得沒法再低了。技術稍差點的司機拉上十來個車皮還費老鼻子勁。干完活要把爐膛里的爐灰搖到灰箱里。一個人很難搖得動,要兩個人使勁搖,有時還要請大家幫忙才能完成任務交班。機車乘務員就那么些人,機車就那么些機車,要從司爐熬到司機不要十年八年才怪。想到火車司機那么難當,我真的有些后悔莫及了。說到火車司機的作業和休息環境,大家也許難以想象,在近40度的高溫條件下,機車司機室的溫度起碼還要高出室外12度以上,即使有時間待命休息,白天也只能在煤水車架下面就著鋼軌彎著腰在下面吃干饅頭,用一塊木板架著躺倒休息,晚上就躺在司機棚頂上淋露水,不少乘務員有胃病就是這樣來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蒸汽機車噪音大,污染重,動力小的弊端全部暴露出來。內燃機車對環境沒有什么污染,而燒煤的蒸汽機車就像一個移動式的鍋爐,排出含二氧化硫的黑煙;蒸汽機車開動時的噪音,也干擾周邊老百姓的生活。隨著科技進步的步伐,我們中鐵四局的蒸汽機車也不可避免地被內燃機車代替。2009年,八公司將6023號機車收藏為紀念展覽品,存放在八公司大院內以供觀賞。不少曾駕駛過這臺蒸汽機車的老班長、老爐工特地趕回來,與它做最后告別?!八吘勾砹四莻€時代的輝煌。”有27年駕齡的司機劉宣生輕輕地擦拭車體,依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本世紀之初,我離開了機車走上了管理崗位。十幾年來,我從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成為一名基層管理者。不管在什么位置,不管處于什么環境,我依然珍視我上班之初的機車乘務員經歷。從機車的變遷中,我也深切地感覺到了中鐵四局的跨越式發展。(潘恒松)
上一條:漸行漸遠的那些苦事兒
下一條:茫茫風沙敦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