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八分公司承建西(寧)至格(爾木)二期應急改造工程浩詞語屏蔽至飲馬峽區間71公里的新線鋪軌及舊線改造工程,工期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1日。
西格鐵路應急工程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青藏鐵路格拉段鋪通后,鐵道部決定,自7月1日起,開通北京、廣州、上海、西寧至拉薩的列車。進藏列車將通過西格線。2005年10月才開工的增建二線應急工程一下子成了鐵道部的頭號重點工程。為了工程建設,2006年5月初到6月中旬鐵道部把西寧到格爾木一直運行的客、貨列車全部停運了,全力確保西格段的開通。在這種大環境下,八公司也是舉全公司之力來確保工程如期完成。在施工期間,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空中支援”一幕。很多機械、人員都是通過空運到現場的。
經理部駐地在飲馬峽工區,辦公的地方是當地工務段借的四間房屋,經理部住的地方是修建青藏一期鐵路時留下的平房。而項目隊和外協隊伍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都在工地沿線扎的帳篷里面,還經常擔心帳篷被風刮走。手機在那里是當成手表和鬧鐘使用的,一進入飲馬峽就沒有了信號。大家基本上和外界隔絕了通訊聯系,包括和家人。生活用水要從70公里以外的大柴旦用水罐車運來,70多公里的路往往要跑上四個小時。而運來的水僅僅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洗澡變成一種奢望。對大家來說,當時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兩個月洗上一次澡,那感覺和過年一樣啊。而吃的菜要從140公里以外的德令哈運來。因為買菜只能買上一些能長期存放的,如土豆啊、紅薯之類,所以吃上一頓青菜是很不容易的。
最艱苦的時間應該是2006年5月份無縫線路焊接鎖定放散及線路整道成型施工階段。多年凍土和晝夜溫差給應力放散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職工只能晚間作業,一天最多只能放散2公里。迫于緊張的工期,職工們玩著命的干。負責應力放散的焊軌隊副隊長吳詩好曾7天7夜沒有下工地。晚上穿著棉襖放散,白天身著短袖焊接,實在是困的不行了,就枕著鋼軌睡上兩個小時。從工地回來的時候,他臉上掉皮了,嘴唇開裂了,皮膚變得一團漆黑。
當時的項目經理管新權是公司“臨危任命”的。第一次當項目經理就面對這個工期緊、施工環境惡劣的工程,管新權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從11月初上飲馬峽,就開始馬不停蹄的“安營扎寨”,11月15日第一列8車軌枕就發運過來了。當時工地人手不足,他就親自帶領員工自己卸車。這一卸他才知道什么叫高原啊。飲馬峽海拔2760米,空氣稀薄,含氧量少,職工都是剛到,還沒有完全適應高原氣候,就在這樣缺氧的環境下干這樣的重體力活。這些在內地干起活來生龍活虎的職工,一個個像霜打的茄子,渾身軟綿綿的。就這樣硬撐著從早上干到深夜,連續20個小時,最終把軌枕卸完。職工們顧不上洗把臉倒頭便睡,而管新權還要接著看施組,研究施工方案。
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管新權每天穿著大棉襖、戴著棉帽走線路,每天30公里,硬是把71公里的線路來來回回走了3遍以上。工地上風沙大,常常把人吹的是“面目全非”。路上的工人見到他都不知道這是他們的項目經理。為了爭取時間,管新權都是在晚上11點以后開生產交班會,一開就是2到3個小時??赡苁菈毫μ蟮木壒?,他以前不抽煙的,自從干上了這個項目,他不但抽煙了,而且一天要抽兩包以上。
幾年過去了,當時在西格戰斗過的人,可能永遠不會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經歷。這種經歷會讓我們變得更堅強。(石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