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對“吃”并不在行,記得過去家里特別窮,計劃經濟時代,糧油供應緊張,能填飽肚子都不容易,小時候沒吃過什么好東西。后來參加工作了,生活習慣一直改不了,不會花錢,多少年都這樣。盡管如此,現在提起“吃”來,記憶最深的,除了春節除夕夜全家團圓的豐盛大餐,恐怕就是端午節的“粽子”和中秋節的“月餅”了。
說到底了,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的普通生活食品,“粽子”和“月餅”都被我們中國人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涵義,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吃月餅的含義更多的恐怕人們祈求生活美滿、闔家團圓,通過中秋夜晚看月亮、吃月餅這樣一種形式,寄托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大概在唐詩中提到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能就是這樣的一種意境吧。
在內蒙古的張集和集包線前后已經有5年多時間了,在工地上度過了5個中秋節,對于項目的普通員工來說,常年在野外工地上施工,要想回家團圓未必不是奢望,平時與同事在工地上閑聊的話題除了工作,最多的就是各自的家庭及家中成員。應該說,我們集包項目領導平時比較關心員工,在過年、過節時都要安排工地食堂進行聚餐改善生活,今年中秋節也不例外,項目上也已經提前安排購買月餅和蘋果、大棗、提子這類的水果。其實,員工心里都明白,單位發放的東西不在有多少,要的就是領導的這個心意,我想,項目領導將員工放在心上體現了實行企業人性化管理的一個方面,工地員工在感受項目關懷美意的時候,一定會想做好自己實在的工作來作為回報的。
在中秋的夜晚,和三兩個同事工友聚在一起,喝點小酒,吃吃月餅,賞賞明月,再聊點知心話,這樣的生活經歷未必不是一種樂事,其實,在項目工地上,員工們在中秋夜吃什么、吃多少已不是特別的重要了,大家看重的或許只是自己內心的感受,是對家庭、對企業的那一份牽掛和責任吧。(王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