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晚上單位在食堂聚餐,吃著老師傅們做的豆腐,想起了家鄉的豆腐。
兒時,每到年關,爺爺都會到集市上買回兩幾斤豬肉、一副對聯、一些鞭炮,這便是全部年貨。吃的大米是村頭那戶人家碾出來的,蘿卜白菜大蔥是自家菜地里長的,而過年少不了的豆腐,需要奶奶親手制作。
記得奶奶做豆腐時,提前選好幾碗顆粒飽滿的黃豆,頭天晚上用水侵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就拿到院子里的石磨上加水碾成漿,爺爺搖著石磨,奶奶往石磨里添著黃豆,磨出一桶碎豆漿。
沉淀半天,奶奶就開始張羅著做豆腐,用專業的細麻布把所有的豆渣過濾出來,留下來純白的豆漿,然后倒入大鍋,加大柴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燉,等到半生熟的豆漿浮起來,再用南方特有的石膏,石膏得是熟的碾成末,沖入漿水中,半小時后鍋中的豆漿就會變成塊狀,
基本成為豆腐花了,此時,站在鍋臺前孫子的我們就會爭先恐后的拿著碗讓奶奶給我們盛上一碗豆腐花,再找爺爺添點白砂糖,潔白的豆腐花甜甜的、嫩嫩的透著一股豆的清香,彌漫出無比的幸福。
奶奶將鍋中的豆腐花全部舀出,用白麻布包實,放到一個用木制的四方格子上,再用大石頭壓牢,慢慢的把水壓出來,這樣就做成了南方特有的農家豆腐。長大后,慢慢的知道了,村里人新年期間,吃豆腐代表平安幸福,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
在今天看來,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好了,吃豆腐不再是逢年過節才吃得上,而且也少有人親自動手做豆腐。而我年邁的奶奶每逢春節子孫聚在老家時,都依然保持著做豆腐的習慣,還會盛豆腐花給孫子、重孫們,用奶奶的話說,綠色環保無任何添加劑,孩子們吃豆腐花補腦子,孩子會更加聰明伶俐。
這些年在外工作,很少回老家過春節,思念奶奶,想奶奶親手做的豆腐花,奶奶唯一的心愿就是她的子孫們在外能平安快樂幸福。(黃孝甫)
上一條:隨筆:誰撫我流離之心
下一條:愛企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