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帶著3歲半的兒子散步在村莊的小路上,懵懂的年紀讓他對著外界不熟悉的事物總是充滿著好奇。他仰望著青綠色的“果子”詢問著我“媽媽,你看那個果子是什么”。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著還沒熟透的果子告訴他:“這是枇杷,還沒熟透的枇杷,等到端午節前就變成金黃色的了,就可以吃啦?!?/span>
是的,枇杷快熟了,端午節也快到了。記憶中的端午節好像是個可以放肆成全自己食欲的節日,因為那個時候老家各類果樹上掛滿著讓我垂涎欲滴的水果:金黃的枇杷與杏、可口的李子和楊梅。兒子陪著我愣在原地,驟然“品嘗”起小時候的味道。
記憶深處,隔壁鄰居家門口有棵枇杷樹。每每到了結果的時候,我都迫不及待的等著鄰居對我熱心的“投喂”。而鄰居總是叫我耐心等待,不到熟透的時候萬萬不允許我去采摘。我總是詢問“那它為什么時候還不熟呢?”“等快到端午節的時候,你就可以吃了”。所以那時候的我很期待端午節,期待著那芳香四溢的枇杷和軟糯的粽子。從枇杷開花、結果到成熟,我一直默默“守候”那般酸甜的味道。等候的時間長了,耐心也快耗完了,可當我吃上了那幾顆枇杷的時候,便又覺得這段時間的守候是值得的。
為了能夠在端午節吃上美味的水果,我希望在自家小院種上各式各樣的水果樹。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媽媽終于開辟了一塊地種了幾棵枇杷樹。等呀等呀,把樹等高了,把枇杷等黃了,也終于等到把自己變為從“守候”別人的果樹到真正守候自己果樹的人。我堅定地守候著自己的果樹夢,防著一切覬覦我家果樹的事物:天上飛行的小鳥,地上爬行的小蟲,還有那群放學歸后守候著我家枇杷的小伙伴,我也跟隔壁大爺一樣,讓他們耐心等待,等待著端午節的到來。
那時候,我曾漫山遍野的覬覦著別人家的果樹,跑著鬧著玩著吃著,一晃眼童年就這么過去了。大抵是因為童年里的“果實”味讓我惦念,所以每當快到端午節的時候,我都想去果園放縱的去滿足口欲。但是無論去過多少次果園,品嘗過多少種果實,還是抵不過老家那朝思暮想的味道。那次趁著五一假期,帶著兒子回了老家,看到門口的那幾棵枇杷樹還樹立在那里。“真好,不知道又會艷羨哪個小孩子呢,我家寶寶會不會跟我一樣守候著那幾棵果樹期待著端午節的到來呢?!蔽议_心地想著。
端午至,枇杷黃。遠離家鄉的我,逐漸明白,讓我找尋不到的味道,大致是過節時能夠與家人坐在一起品嘗枇杷的香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