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受我的母校安徽師范大學邀請參加校友聯絡員聚會,我坐上了這輛通往蕪湖的高鐵。149公里,這條往返合肥蕪湖的路,我數不清到底走了多少遍,再走合杭線,看著窗外,已經畢業入職一年多的我陷入了回憶。
萬物始茂,迎夏而立。五年前的夏天,我剛上大學,開學第一天報道,父母開車送我過去,早上九點多出發,中午午飯前就到。車里,是對大學滿懷憧憬的自己,后備箱里,滿載的是家人的關愛。那時我不知道未來自己將要迎接的是怎樣的旅程,只知道那是我第一次去蕪湖,這個離家開車只需要兩個多小時的地方,這個我未來四年將要學習生活的城市似乎很特別很美好。
入學后,我多次往返家與學校,那時,合肥蕪湖兩地,除了開車,就只有坐綠皮火車或者客運大巴,但有時也會有因為節假日客流量增多而搶不到火車票的可能。這樣的情況我在2018年的國慶假期就經歷了一次,最后不得已去坐大巴,結果高速公路上也堵的水泄不通,傍晚出發,硬生生坐了5個多小時,凌晨才到的合肥。
而火車,常常是人滿為患,車廂內永遠有與鄰座或者挨著站的旅客攀談的吵鬧,總是有香煙味、汗水味、臭腳丫子味、以及餿掉的拖把拖過整個車廂的味道。在耳邊不斷重復喊叫推銷的列車售貨員,“花生、瓜子、啤酒、飲料、礦泉水,有沒有需要的?”他推著窄窄的小車在人流中來回艱難地穿行,總是不斷提醒乘客把座位旁的行李往里面再擠一擠,好讓他的小車能夠通行,甚至有時候不注意會跟剛接完熱水準備泡面的乘客撞個滿懷,這便是當時的最優選擇——綠皮火車車廂內的環境。坐在列車上,硬邦邦臟兮兮的座椅,也讓人覺得十分辛苦難受,似乎人身體的各個感官都在被攻擊。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對這段旅程毫無愉快可言,原本覺得離家很近的大學,似乎一下子也被拉遠了距離。每次到站臺候車,我便覺得時間開始慢了下來,將近兩個小時的火車車程,我曾煎熬地懷疑有五個小時那么久。
上了大學,拿著學校辦理核驗過的學生證,購買家和學校區間內的車票可以使用半價優惠,所以在合肥蕪湖兩地往返,半價后的車票也只需要12元而已。路費減了半,可路途難受的感覺不能減半、難捱的時間無法減半。12.0這個數字,也雷打不動的在我往返合肥蕪湖的車票上出現了兩年。
直到有一天,我猛然看見一篇公眾號推文——“商合杭高鐵即將全線貫通,蕪湖到合肥南最快只需四十分鐘!”我點開鏈接,看著文章里對商合杭高鐵的描述,激動到不能自已,用近乎是吶喊的方式念出這段文字,似乎急于讓身邊人理解這些字組合后被賦予的深刻含義,想要向全天下的人分享這個令人喜悅的消息。而我,也終于在2020年6月28日坐上這條線路開通運營后的首列高鐵——G9394次復興號列車!至今,我都能回憶起那天列車從合肥南站緩緩駛出,自己透過干凈透明的玻璃窗戶看到的景色。在我的心中,那次可以說是完完全全上演了一趟合肥與蕪湖之間高鐵的“速度與激情”。
去年6月,我順利畢業,通過筆試面試正式入職中鐵四局八分公司。入職初期,為了全面了解公司的主營業務和重點工作,我翻閱了《奮斗之路》《100個抗美援朝老兵》《我們走在大路上》《奮斗》《爭先》《鐵路鋪架》以及公司其他各類處志、年鑒材料,這些書里一個個生動故事、一張張歷史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讓我難以忘懷。在通過企業文化展廳升級改造過程中對公司近六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內容進行整理以及“鋪架先鋒”企業文化理念體系的總結凝練之后,我對八分公司的發展歷程有了相對深刻的認識。而就在我梳理公司歷年建設工程的過程中,幾個熟悉的字眼突然讓我停留了下來?!吧?合-杭-高鐵”,隨著指尖劃過,我的心也咯噔了一下。我似乎是急于求證一般向公司前輩問道:“商合杭高鐵合湖段是我們公司修建的嗎?”“對呀!商合杭是前幾年我們參與建設的。”聽到前輩的回答,我迫不及待的找出作為商合杭高鐵控制性工程的長江三橋建成后,在開放日那天自己去現場報道拍攝的照片,也與同事分享了大學期間商合杭高鐵通車后我作為乘客的心路歷程。我無法描述當時的欣喜,只是急于感嘆著為什么這么巧,驚訝好像一切都被千絲萬縷聯系在一起。
這次再走合杭線,我又坐上了這輛通往蕪湖的列車,它沿著無數參建者鋪下的鐵軌,不斷向前、向前。我坐在舒適的座位上,車廂廣播里列車長親切的問候在耳邊響起,抬頭看著顯示屏里閃爍的335km/h運行速度,我多了一份感慨與自豪。再次透過干凈透明的玻璃窗戶,我看到了長江,但又好像被什么東西遮住了,無數個建設場景忽然浮現在我眼前。我似乎看到了長江三橋從文字圖紙變成實體,在建設者的勤勞和揮汗下立體起來、活起來;似乎看到了疫情向好發展期間,公司按照中央及上級單位部署要求,組織項目員工返程隔離,積極復工復產;似乎看到了無數項目員工為實現開通運營目標奮力搶抓工期,鋪下一條條鋼軌;似乎看到了商合杭高鐵合肥至湖州段開始聯調聯試,轉入運行試驗;似乎看到了線路終于驗收合格,通過安全評估,實現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
展望未來既是豪情滿懷,也是重任在肩,唯有追求卓越,奮發而為,方能無愧時代、不負自己。來四局這一年,我見識到了國內鐵路施工領域噸位最大的1100噸架橋機在巢馬、寧馬城際鐵路大顯身手,完成架梁任務;看見了能夠實現長軌精準牽引推送,完成滾筒精確布設、回收、堆碼、倒運,實現鋪軌施工作業全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的國內外首套WPZ-500型無砟軌道智能鋪軌機組;見證了國內先進的CPG500型無縫線路長軌條鋪軌機組在漢巴南鐵路南充至巴中段將500米長鋼軌安全平穩地鋪設在有砟軌道道砟上的瞬間;也去到朔黃運輸分處肅寧北站切身感受了兩萬噸重載列車在我面前呼嘯而過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震撼。我在一次次企業展廳講解過程中向每一位來到公司的領導、合作伙伴、中鐵四局抗美援朝戰士、同事、退休職工、新入職員工訴說往昔,與他們一起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深刻領略八分公司“鋪架先鋒”的企業文化魅力。
成長是懷念和憧憬的天平,這一年,我無數次站在回憶的分叉路口,慶幸自己當初畢業求職時所做的選擇。這一年,我實地接觸了自己曾未關注到的領域,看到了無數四局建設者奮斗的面孔。這一年,我發生了轉變,我開始站在鐵路建設者的角度看一條線路、一座橋梁,似乎每一榀箱梁、每一條鋼軌、每一組道岔、每一粒道砟都被賦予上了不同的意義。這一年,我切身感受了通車后沿線城市乘客乘車便捷出行時的幸福,也格外好奇關注無數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故事,我逐漸將目光投向施工現場,將相機鏡頭對準建設工人。
時光可以沖淡記憶,但總有一些偉大的鐵路建設,跨越年代,被人們銘記和傳頌;生命雖然無法永存,但總有一些人,改寫平凡,展現責任擔當,留下感人故事和精神傳承。匆匆又盛夏,夏日漫漫、涼風悠長,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沉睡的大地,我知道在祖國大江南北的建筑工地現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鐵路鋪設、箱梁吊裝、地鐵維保、封鎖改造……處處呈現機聲隆隆、吊臂高懸、人聲鼎沸、焊花飛舞、紅旗招展、你拼我趕的景象。在山巒梁峁、在繁華都市、在鄉村田野,在遼闊的神州大地、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無數個建設者們正奮戰一線,他們不減干勁,馬不停蹄,干出了建設“加速度”。
過去10年,鐵路建設發展日新月異,這是每一名櫛風沐雨、銳意進取的鐵路建設者繪就的奮斗印記。今天,我再次為自己加入中鐵四局而感到自豪,因為我正與無數建設者為伍,為中國鐵路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而努力奮斗。我將與千千萬萬個四局人一起,成為每一條線路的親歷者、貢獻者,以實際行動詮釋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根本宗旨,踐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展示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和奮斗精神。我將成為筑造夢想的“奮斗者”、中國速度的“締造者”,成為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開路先鋒”,成為勇于爭先、永不滿足的“鋪架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