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食堂有粽子呀,打幾個回去吃吧…”食堂傳來了乘務員師傅的閑聊聲。又是一年端午節,這是我在單位度過的第十二個端午了,離開家鄉這么多年,每逢節日卻總是感慨頗多啊。
我的家鄉在黃土高原的山西平遙古城,在我的印象中,家鄉就是一座建筑很舊很落后的小城,寫滿滄桑。后來才知道那是淳樸明清古建筑群,還發展成為國家5A旅游城市,這確實讓我很意外,也很驕傲,迎來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假期在古城街邊的小攤上,有幾個外國人買粽子吃,看起來非常愜意。就這樣,粽子成為了招待來賓不可或缺的美食。
家鄉的粽子,是將糯米和本地大紅棗浸泡一天,再用泡過米的水清洗粽葉,將糯米和大棗包裹,用馬蓮繩系牢,煮熟便可以吃了。還記得總是在節日的前幾天,母親就把粽子包好了,煮熟后滿滿一大鍋。香味充滿整個屋子,我的食欲就可以盡情得到滿足,糯米的清香和甘甜的大棗相結合,味蕾的享受,至今都難以忘記。家鄉還流傳著一種粽子就是用谷子,就是我們熟悉的小米,同樣的制作方法,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我則更喜歡蘸著白砂糖吃,跟鄰居小伙伴們一起,滿嘴滿手都是黏黏的,嬉笑打鬧,接下來就是回家母親的數落,和院子里母親給我清洗衣服的聲音。
家鄉的端午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要懸掛艾草,寓意是指消除不好的東西,帶來美好的愿望。家里那會還是獨立的院落,鄰里之間只有一墻之隔,如今大家都已經住進了樓房。我當時是坐在父親二八加重自行車前面,手里拿著剛取來的艾草枝,香味撲鼻,向家里騎去。到家后,我跳下自行車,踩著凳子將艾草掛在大門上,聞著手上的余香,沉浸在這傳統的氛圍里;父親將自行車停好,把其余的艾草枝分給了鄰居們,跟大家一起分享節日帶來的氣息,一起吃煮好的粽子,其樂融融。
時間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已經習慣超市里琳瑯滿目、各種口味的粽子,也看到了許多關于端午的習俗,比如賽龍舟、拜神祭祖等等,但終究還是忘不掉家鄉的那個味道。這幾年,母親也在端午節時候把粽子煮好,冷凍起來,郵寄給我,雖然相隔千里,但還是能夠吃到曾經的那個粽子,蘸著白砂糖,黏黏的,真香,久久不能回味……
上一條:溫情端午“粽香”傳遞
下一條:端午“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