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資料,我國現有技術勞動者超過7000萬人,而其中高級技工僅占4%,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則為30%至40%。隨著高速鐵路建設和新設備的投入,職工業務技術水平低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著鐵路施工新工藝發揮出最佳的技術效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問題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在我們的記憶中,工人曾經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但現在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據報載,上海市質量協會用戶評價中心做過的一次《上海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質量公益調查報告》顯示:義務教育階段的1027名學生在回答“今后希望做什么”時,選擇做工人只有0.1%。盡管不少學生的父母也就是工人。但選擇這個職業的只有千分之一。這則“工人后代不想讓當工人”的報道,引發了大家關注和討論。人們普遍認為,如今工人這個職業,已失去了光環與榮耀。工人的后代不想當工人,無非是因工人的社會地位不高、經濟待遇不好。這與我們企業在人材觀念方面的誤區有關,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技術創新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為了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不少企業花巨資購設備,出高價留人才。然而,有些單位盡管設備是“鳥槍換炮”,工程質量卻難上一流。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單位的施工現場,缺少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企業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這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靠的是高質量的產品,能否推出部優、國優工程,能否在信用評價方面拿好名次,不僅取決于設備,人才檔次,還取決于企業技術工人的多少和工人技術素質的高低??v然有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工程設計,如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還是干不出一流的工程。因此,精心打造一支優秀的技工隊伍,已是當務之急。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于人才的競爭,往往理解為擁有多少本科生、碩士生、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把市場的競爭看成是少數技術尖子的競爭?,F在看來,人才競爭,還應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整個人才資源的競爭。從我們企業這幾年的施工實踐來看,技術工人是人才,技師和高級技師更是我們企業稀有的人才。現在企業中普遍存在重學歷文憑、輕資格證書的現象。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文憑難以并重。我們要把技術工人的培養列入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計劃之內。不斷完善激勵制度。并根據技能的高低、業績的好差,拉開分配檔次,在薪酬、晉升等各方面向關鍵技術崗位傾斜,使一線技術工人真正體驗到:自己也是企業的人才。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企業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
現代社會,資金可以引進,技術可以引進,管理可以引進,而大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勞動者,只能靠我們自己培養。知識型工人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離開了他們,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停留在圖紙上,離開了他們,再先進的設備也無法真正發揮效能。
我們要在企業內部大力營造熱愛學習的氛圍。環境可以改變人,置身于學文化,學技術的良好環境中,自然會增添人們學習的興趣。要通過多種形式激發職工認清“今天不學習,明天被淘汰”的危機感,使職工懂得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才能與時代合拍而不落伍,才能具有崗位競爭力。要進一步把培養先進模范人物、打造優秀工人隊伍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和任務,納入企業品牌戰略,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納入企業文化建設戰略,從體制上、政策上、環境上提供有力保障。
有一首歌叫作《咱們工人有力量》。幾十年過去了,這一首曾經激情昂揚的歌聲,將會再次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我們大聲高喊:知識讓咱們工人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