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陪同趙部長去杭黃鐵路績溪北站現場確認膠結絕緣具體位置,這是我自2017年4月調離績溪北站工務隊后再一次去績溪北站。悄然間,離開績溪北站已經一年了。隨著現場確認膠結絕緣位置,從績溪北站小里程端101號道岔一路走到大里程端102號道岔,滿滿的都是回憶和成長的印記。
當走到114號道岔時,記憶定格在第一次到績溪北站的那一天。那一天是我作為技術員第一次參與現場施工管理,總結起來可以說是手忙腳亂。現場即將吊卸42號有砟高速道岔的轉轍器組和配軌,估計被這個陌生的大家伙驚著了,我當時是不知所措,不知從哪里下手。后來感謝王經理現場悉心指導,告訴我需要先對應績溪北站站場平面圖以及測量人員前期放樣的岔位樁,確定道岔的大概位置,然后對應道岔平面圖和來料單將道岔各組成鋼軌吊卸至對應位置。最后在隊長的幫助下,把道岔的組件安全吊卸到位。經過這次尷尬的開場秀之后,績溪北站接下來的道岔吊卸都進行的很順利。
看到102號道岔,自己再一次羞愧的低下頭。因為102號道岔處于績溪北站東南聯絡線上,聯絡線的路基標高與杭黃鐵路正線路基標高不一致,但是軌面標高卻是一致。而我卻沒注意到這個細節問題,天真的將102號道岔和杭黃正線道岔一樣處理底砟攤鋪厚度。結果等測量人員來績溪北站測量102號道岔起道量時,我就傻眼了,102號道岔起道量遠大于常規道岔起道量。這次自己的技術工作失誤,增加了施工難度,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事后我進行深刻反省和總結,技術是個細活兒,要認真負責,更不能自以為,要用設計文件和驗收標準來執行技術工作。
看到績溪北站一副副標準化施工的道岔,一條條標準的線路,回想起在績溪北站半年時光里,不僅在技術工作上有所進步,現場生產管理也有所涉獵??兿闭竟贞犣w隊長是一位生產能手,耳濡目染下我知道了,工務生產工作要提前做,掌握主動權,不能耽誤長鋼軌鋪設工作;機械、勞務人員要合理安排工作,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責;站場道岔施工盡量做到流水施工、遍地開花。
績溪北站是我在杭黃鐵路的一個驛站,也是現場技術學習的起點。我想若干年后,當我在夕陽西下眺望遠方時,在績溪北站的日子、在杭黃鐵路的日子都會是我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