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上學的時候,老師要求熟背白居易的《長恨歌》,故對馬嵬驛的故事略有所知。休假期間,總算有機會真實地踩在只能在書本上閱讀到的這段著名歷史悲劇情節的土地上。
懷著對這方土地的敬重,走到馬嵬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雕塑,上面一匹高頭大馬昂頭嘶吼,前蹄高高躍起,后腿站立著,馬背上坐著的手持寶劍、威風凜凜的馬嵬將軍,基座正面的大理石板上刻著“馬嵬”兩個鎏金大字,基座的背面寫著馬嵬驛的來歷及發生的歷史故事。馬嵬驛是古代從長安(現在的西安)西行的第一大驛站,在唐朝時是官方的驛站。其故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離長安(今西安)百余里。公元756年夏(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六月),安史之亂期間,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與楊國忠、楊貴妃及隨從倉皇奔蜀。路經馬嵬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三尺白綾系脖頸,香消玉殞馬嵬坡”。 思古憂今,感嘆噓吁。沿著驛路往前走,遠遠看見有個城門,上面旌旗飄飄,城門兩側和門樓上各有身著盔甲的衛士雕塑巍然屹立。城門上牌匾上寫著“馬嵬驛”。 當地政府以此古驛站文化歷史資源為核心,設立了以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閑體驗、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民俗文化園。有舊時的戲樓,有茶社,有窯洞,有老式的房屋,有泥塑,有收藏的罕見農具……。馬嵬驛有三條溝,分別是東溝、中溝和西溝,小吃一條街位于東溝。這里可真是熱鬧,游人都幾乎是互相簇擁著向前走。這里的匯聚了關中地區的幾乎所有的小吃,除了常見的涼皮、鍋盔、豆腐花、肉夾饃、臊子面、羊肉泡饃,還有攪團、烙面、醪糟、貴妃糕、云團饃等等。各家店里食客滿座,人們吃的津津有味。
游客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聆聽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傳說,沐浴著歷史記載,或駐足詢問,或蹙眉沉思,或感慨愴然。大唐王朝由盛變衰,唐玄宗喪失帝王權威,一代佳人楊貴妃在該處香消玉殞,馬嵬驛默默的見證了這一切。有道是:“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真是游一處風景,見一處特色,悟一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