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一部近年來少有的反腐大劇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由此所引發的各種熱議也是甚囂塵上,占據著各大網站的顯著位置。本文撇去劇中驚心動魄的反腐劇情和各種動輒“政治資源”的所謂官場潛規則不談,僅就劇中一個角色,沙瑞金書記的工作方式與企業管理中的共通之處談點心得。
沙瑞金書記在劇中,是除未出場的大boss趙立春之外級別最高的官員,所以他的一舉一動也就受到了劇中幾乎所有人的關注??催^這部劇的人都知道,沙瑞金是中央直接委派到漢東省的省委書記,即所謂的“空降干部”,那么這位空降的省委書記上任之初是如何展開工作的呢?在筆者看來,截至目前主要是完成了以下三個步驟:一是沉下身子搞調研;二是耐著性子摸情況;三是運籌帷幄謀變化。下面我們就結合劇情,逐條分析這三個步驟。
一、沉下身子搞調研。作為一名中央空降到漢東省的省委書記,沙瑞金之前并無在漢東省工作的經歷,對于漢東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所以,他一上任并未急于召集省委常委開會、碰頭,更沒有急于“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直接下到各市縣等基層單位,親歷親為地了解、探察民情、官情,聽取最基層的聲音,在這期間,就連發生官員腐敗叛逃事件,也沒有中斷他的考察調研工作。在馬不停蹄地結束了基層調研工作后,沙瑞金又第一時間趕到了原漢東省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陳巖石的家中看望。陳巖石,一位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革命,也是當面可以直呼沙瑞金乳名的至親長輩,更是一位長期堅持不懈向中央反應漢東省相關問題、對黨忠誠的老黨員。沙瑞金的這次拜訪,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另一個層面的調研,通過看望陳老,更加切身地了解到漢東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知的另一面。貼地、務實的調研工作讓沙瑞金獲得了詳細、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也為他日后的執政打下了堅實基礎。顯而易見,這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對于企業的建設與管理也是同樣適用且必要的。毛澤東同志說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逼髽I的管理者和地方領導的任用方式基本是相同的,都存在上級空降和內部晉升兩個渠道。調查研究的工作對于空降干部來說,似乎更為必要一些,畢竟非“原住民”對基本情況不清楚,就如劇中的沙瑞金書記,從未在漢東任職,對漢東可謂一無所知。而對于內部成長、晉升的管理者,由于有著土生土長的優勢,似乎調查研究就不是那么必要了。筆者的觀點是,無論空降干部還是本地晉升干部,調查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從管理者的職務變化來說,主要管理者和次要管理者的主觀站位、思考維度及職務責任和上級的要求都是天差地別的,相同的情況與事件處在不同的位置做出的反應、處理的方式是不同的。其次,從群眾反映問題的角度來看,他們對主要管理者和其他管理者所反映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往往也是不同的,即使不久前剛到過的地方、了解到的情況,現在換種身份再去,聽到的聲音往往也會有所不同;再次,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遵循著相對靜止、絕對變化的規律,世界上沒有一層不變的事物。所以,調查研究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而是需要常抓不懈的。
二、耐著性子摸情況。沙瑞金在調研結束回到省委后,依然沒有著急向外宣布自己的施政綱領,而是有側重地開展談話,以此進一步摸清漢東省的具體情況。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漢東省上上下下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支持他的人說他是漢東省改革急先鋒、改革大將;反對他的人則說他是獨斷專行、仗勢欺人,更有甚者懷疑他與腐敗分子是一丘之貉。面對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沙瑞金選擇了單刀直入,直接約談,而且談話的地點就選擇在李達康之前負責的一個環保項目里,在綠色宜人的環境中,兩個人騎著自行車邊騎邊聊,就把對一個干部的了解與考察工作完成了。之后,沙瑞金又單獨約見了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等官員,不厭其煩地繼續了解情況。在對漢東省方方面面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有了全面的掌握后,沙瑞金召開了省委常委會,會上決定暫停對省內兩百多名縣處級以上直至副部級官員的提拔、推薦工作,要求省委組織部對擬提拔官員做進一步考察。這種耐著性子摸情況的工作方式,放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中筆者認為也是同樣適用的。企業的發展壯大,是與經營的壓力和生產的風險息息相關的。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往往要經歷數不清的危機與陣痛,要隨機應變應對這些變數,就必須要具備發現問題的敏銳眼光和探查究竟的良好耐心,特別是在關乎企業未來的體制轉型、機制改革和干部任用等關鍵問題上,務必做到慎之又慎、謀后而動,切不可操之過急造成局面失控,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運籌帷幄謀變化。有心的觀眾可能已經有所察覺,最近的這幾集中,沙瑞金書記已經開始著手布局。先是和省紀委書記一起,專門到呂州市考察了市屬一個區委書記易學習,又開始在各種場合看似無意地表現出對李達康的認可與保護,與此同時還時刻關注著貪官叛逃事件的案情進展以及涉及此案的各級官員。沙瑞金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是他對漢東省基本情況的深刻認知,是他對其中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以及他對漢東下一步走向的準確判斷。劇中所展示的漢東省官場,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泥潭,是一塊亟需凈化的地方,沙瑞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然而,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又豈能憑一時的意氣用事?!任何事物經過長期的演變與發展,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平衡,在這種平衡中雖然存在著各種不合理,但是它們卻可以相互依存形成有機整體,并支撐著某種機制的運轉,即便這種運轉是不健康的。所以在打破這種平衡之前,就必須要準備好另一種運轉機制,一旦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機制要及時到位并運轉,否則就有崩盤的風險。很顯然,劇中的沙瑞金已經做好了打破平衡的準備,李達康、易學習等人就是他打破原有平衡后重建機制的關鍵人員。其實,企業的管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供給側改革和國有企業結構性調整等重大戰略思路的推廣、落地,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頻繁地面臨了各種改革與挑戰。特別是在市場瞬息萬變、競爭壓力空前、多元化發展等諸多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大環境下,企業內部的變革也在加劇。一個企業曾經十年才能完成一條鐵路的建設,到如今一年幾十條鐵路同時在修,量的增加必然帶來質的飛躍,無論從人力資源的配置、機械設備的應用,還是管理跨度的加大,都在經歷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變革。變化與革新是企業發展的的必由之路,如何變,如何革,則是擺在企業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課題,然而無論如何變革,之前的準備工作還是務必要周全、妥當的,就像劇中沙瑞金書記的運籌帷幄謀變化。(孔維鵬)
稿件錄入:張呼鋪架項目部 責任編輯:汪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