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大千世界的交叉小徑里,每個人匆匆忙忙地遇和離,互不相知者多多。若有心有閑人歇下腳,突兀問我:何求?
我答:求樂。
求,先前是無骨氣的代名詞,人所不屑;現在是網絡流行語,少了幾份卑微,多了一些嬉皮。
樂,不等于歡。歡,多是淺薄的滿足;樂,則重心靈的享受。
這樣算來,古龍筆下的李尋歡只是個俗物,單就名字而言。
尋歡的前提是追求享受,多為物質的需求。而我,需要追索精神的愉悅,就是求樂。
因為孤獨和傷感。
“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永恒的悲憫,主宰我的一生?!绷_素如是說。
感動的是他的悲憫。悲憫源于什么?一者善良,二者孤獨。這二者也是我。
張愛玲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毖俗x詩,在我心里,杜甫的滄桑面容,義山的凄苦語調,容若的寸斷柔腸,仿佛都有了柔弱而溫暖的注腳,不再只是“一寸山河一寸灰”的寂滅。
有人說,人在成年之后的種種執與迷,多半是在為童年還愿。
自己道,童年的一針,成人的深坑。
深到何處?
幼時的記憶,常伴著獨坐山腳的冥想,傾聽月光下池塘邊的蛙鳴,看風吹竹搖,偶露微笑。
學生時代,歡歌笑聚后,往往伴隨著無限悠長的寂寞的身影,拉扯不斷。
大學同窗歿后,我曾深夜灑淚,痛失富貴。
若干年后到中年,世事洞明,應是適時順勢,常心常態,左右逢源,波瀾不驚??蛇€是見不得周遭的凄苦、人世的無常。
內地里,一直求樂,只是少見而不得吧!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故而,還是尋,始終求。
前世欠,今生還。下輩子,再相見。
決計分離的那一刻起,
整個世界便喧騰起來。
一覽眾山小,學而時習之。
千山鳥飛絕,獨釣寒江雪。
在某些聰明人看來,他人的智慧可能是可笑的,他人的愚蠢可能是可悲的,也可能是可愛的。
愛到深處,便是沉默,仿佛深海之底。
被愛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負擔。
愛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冒險;
因而真愛,需要抓住,更懂放手。(汪洋)
稿件錄入:連鎮項目部 責任編輯:汪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