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道岔作為高速鐵路施工的重中之重,施工質量關系到動車運行的速度,更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怎樣才能施工出高質量的道岔?它的施工與什么有關?現將高速道岔施工時的環境溫度與高速道岔施工質量的關系提一點看法,供參考。
時速350km/h的高速道岔現有兩種施工方法,一是板式施工法,二是埋入式施工法。以埋入式施工法為例:埋入式施工法是在支撐層上面放線,綁扎鋼筋,枕木和鋼軌鋪設到位,經過多次精調,澆注混凝土的作業方法。
道岔施工質量與環境溫度關系,一般認為春秋季有春秋季的施工辦法,夏冬季有相應的施工措施,只要混凝土符合要求,振搗全面、抹面均勻、收光完好即可。我認為高速道岔的上述施工程序正確固然重要,但為百年大計,從后期運營安全和減少維修成本考慮,高速道岔施工與澆注時的環境溫度有著密切的必然關系。這是澆注高速道岔后的初期表現不出來的,只能在運營一段時間里體現。
在時速350km/h動車運行下,作為高速鐵路的道岔,由于它特殊性的承載,有著比正線更強的沖擊力和振動力,經受著比正線更大的考驗,承擔著比正線更大的安全責任和風險,維修量更大也更艱難,這使得對它的施工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高速道岔施工在其他技術指標符合符合設計的最后一項澆注質量越完美越好。混凝土振動全面、均勻,結構密實、質量好,可是,在熱脹冷縮時向外、向內的應力越大,混凝土結構越易產生裂紋,溫差大的時候更明顯;反之越小。這就說明混凝土施工質量的保持與施工時的環境溫度有著必然的關系。
以合肥地區為例,環境溫度在盛夏能達到38度甚至更高,夜晚也是30度左右;而冬季三九天,環境溫度達到零下5度左右,甚至特殊時降到零下10度,氣溫普遍相差40度左右。施工因工期需要,高溫時澆注高速道岔,只能在夜間作業,使用高泵,一組18號道岔包括連接段共計100m左右,一次性完成澆注130方左右混凝土,需要5-6小時左右。后續還要進行抹面收光,取出支撐螺桿、托盤,放散(松扣件螺栓)和土工布覆蓋養生等需要10小時以上。如果從晚上8點30分左右開始澆注施工,整個工作需在第二天早晨6點30分以后完成,前提必須是條件好、一切順利。這時,太陽已經照射在工作面,環境溫度回升,混凝土凝固加快,如遇特殊原因不能覆蓋土工布,極有可能是砼表面特別是枕木與砼接觸面產生細小裂紋,成為今后裂紋加大的元兇。如果使用地泵施工,包括施工范圍到地泵長度一般都在150-200m左右,從進泵口觀察,是符合要求的沙漿進去,經過泵管出來的沙漿就顯得較干,一般考慮到泵管對混凝土的作用,沙漿要求比用高泵時微稀,振動棒振動也很費力,不但增加了人的工作量,也給后續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及壓力,使得整個作業完成用時延長,結果更不好。
經過多條線路施工實踐,通過在混凝土中添加纖維,增加覆蓋厚度,增加澆水次數及增加養生天數等一系列措施使表面裂紋減少很多,包括澆注后期因熱脹冷縮產生的裂紋。這些細微的裂紋伴隨著環境溫度不斷變化,列車連續不斷運行產生的沖擊振動,特別是在陰雨連綿季節、凍雨季節和到最低氣溫時混凝土產生熱脹冷縮使得裂紋加大,雨水、灰塵滲入使裂紋加深,難以在環境溫度變化中恢復,增加了維修成本,減少其壽命。同樣在三九天施工,雖然做好足夠的保溫防凍措施,但由于施工時氣溫低,混凝土凝固時間很慢,延長了整個施工時間,人在保溫棚中作業,有不安全因素,到盛夏熱脹冷縮同樣會產生危害。
從各個環境溫度時段澆注的道岔中發現在環境溫度相對適中的時間段施工澆注的道岔,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小,混凝土表面出現的裂紋與其它時間段澆注混凝土表面出現裂紋相比少了許多,對道床的穩定性、壽命有了提高和延長。這是我在多年施工作業實踐中觀察的結果,也是高速道岔施工澆筑時溫度與質量保持關系特別重要的一點。為了進一步提高高速道岔施工質量,減少后期工作量,保證道岔能在不間斷的時速350km/h動車安全運行,我建議高速道岔施工應避開盛夏嚴冬,選擇當地環境溫度適中的時間段施工(合肥地區15度-25度),進一步減少裂紋產生的條件,提高道岔澆注后期質量保持水平,增強運營期道床的穩定性及安全系數,延長道床壽命,在溫差大的地區更應如此。
總之,在工期與質量產生矛盾時選擇質量。以上個人觀點,供參考。(薛玉生,系原合蚌項目高岔隊長、現合福項目綜合一隊支部書記)
上一條:關于做好農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下一條:如何做好“小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