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在慢慢無邊的戈壁灘上,在廣袤無垠的平原之地,面對偏遠貧瘠,面對狂風驟沙,面對荒無人煙。有這樣一種可愛的人,他們常年遠離喧囂的鬧市、人群,放棄了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割舍了溫馨港灣中家人的等待,飽受著離別的苦楚,也忽略了自己逐漸冒出的白發和日漸佝僂的脊梁。他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奮斗在鐵路建設一線上,留下他們的足跡,在這里毫無怨言、不聲不響的堅守著,頭頂烈日揮灑汗水,青春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歲月在他們臉上刻上了一道又一道的深痕,他們憑著自己的樸實無華,憑著對鐵路事業的一腔熱愛,就這樣不求回報的付出著。
張松林,50歲,曾經京九鐵路復線的勞模,現任中鐵四局八分公司德大項目部副經理,皮膚黝黑,操一口川味的普通話。人很風趣,工作思路清晰、認真負責,這是職工們經常評價他的三句話。他已經在鐵路建設的崗位上已經默默堅守了30年,今年江西省委組織部拍攝黨員教育宣傳片,找到了曾在京九線上奮斗過的張松林,記者問他:“您30年如一日的堅守在一線,是為了什么?”他說:“我們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夢!”30年,他已從一名事務員到現在的生產指揮員,30年的時光在他身上留下了抹不去、專屬于鐵路人的堅韌、執著、無私、辛勤的奉獻精神。
曾經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京九》系列片中,在中鐵四局新運處二段京九線阜陽至九江段的鋪設現場,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情節。身為生管室主任的張松林同志,在那個舉國歡慶、萬家團圓的1995年春節,面對已經身患絕癥、生命垂危的父親,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沒有陪他過最后一個春節,而是為了大京九鐵路建設的需要,選擇了留在工地上。采訪他時,他說:“京九鐵路是發展經濟的需要,也是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需要,我們都是鐵路人,注定要舍小家為大家,想想為了國家,自己又算的了什么呢?對于我父親,我……覺得很對不起他!”說到這里,這個鐵血錚錚的漢子也忍不住眼眶濕潤,聲音哽咽了起來。父親那時候時常教育他說:“家里的事都是小事情,一個人完成任務是起碼的,超額完成是應該的,你在那里即使工作安排好了也不能回來,應該超額完成。”他一直銘記著父親的話,始終以用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精神來面對工作。
為了祖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緩解運輸緊張狀況,改變鐵路“瓶頸”狀況;完善路網布局,充分發揮運輸綜合效益。這些年,中國鐵路正在飛速向前發展,鐵路建設一直是馬不停蹄。從最開始的蒸汽時代,到現在的“銀色閃電”時代。我們在看到偉大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這背后的辛勤建設者。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家人無法跟張松林生活在一起,女兒的念書生活起居都是由妻子一個人照顧,即當媽又當爹,很是辛苦。每當女兒問起爸爸為什么不在身邊時,妻子總是耐心的跟女兒講道理,安慰女兒。談到妻子,張松林說:“我很感謝我愛人對我工作的支持,給我了一個安穩的家,對于女兒我很愧疚,這么多年,我連她喜歡吃什么玩什么都不知道,我們鐵路人都是愧對家庭的?!彼运偸窃诜偶俚臅r候,盡量多的陪在女兒身邊,給女兒遲來的父愛。
2013年8月,正值德大項目的大干期間,但是山東地區處于雨季,道路泥濘、便道積水等原因導致施工上渣、卸軌進展緩慢。張松林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早出晚歸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當地少數村民不理解修建鐵路的意義,有時候會多加阻撓,不讓運軌車、道碴車通過。張松林總會耐心、細心的同他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有時候甚至會到后半夜,俗話說:一份付出,一份收獲,每當事情圓滿解決的時候,他總會欣慰的露出開心的笑容。
年年花開又花落,無論天氣多么惡劣,無論前進的道路多么坎坷,但是我們忠于職守、忠于責任的鐵路人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用責任感、用自己的行動保衛著祖國每一條大動脈的安全暢通,讓每一趟列車都開往幸福的方向。(韓冀 )
下一條:蘭新鐵路鋪架項目開展黨建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