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對鋼絲繩吊具的一個簡單技術改進,在增加了制作成本的基礎上,卻省下了18.78萬元和2160個工時,你能想象出這筆賬是如何計算的么?海南西環項目部一位精于“算計”的“經濟適用男”就用自己的行動和精明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課。
隨著新建海南西環鐵路線下工程接近尾聲,線上鋪軌大干的號角即將吹響。八分公司海南西環項目部軌排隊的生產任務也隨之緊張繁重起來。軌排隊主要作業內容是砼枕的吊裝,其使用的吊具一直都是工人們自制的普通鋼絲繩。前期的使用情況表明,這種鋼絲繩特別容易磨損斷絲,隔一兩天就需更換一次。據現場人員所說,這樣一套鋼絲繩的平均使用壽命為1.5天,一臺龍門吊一個月累計得使用20套。如此頻繁的損耗更換,在大干期間既耗時又耗“利”。就是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事情,軌排隊隊長程劍卻默默將之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通過觀察,他發現鋼絲繩最易損壞的部位就是與軌枕直接接觸的地方,這是現用鋼絲繩壽命縮短的直接原因。那么,能否改用其他材料取代鋼絲繩的這部分呢?
“心動不如行動”,程隊立馬開始了一番嘗試。經過反復的琢磨研究,他和伙伴們終于找到了一款極佳的替代品——鐵鏈。他們將鋼絲繩與起重用的鐵鉸連接,鐵鏈置于軌枕最下方托底,使得受力面直接作用于鐵鏈,而鐵鏈的耐磨損能力要遠遠強于鋼絲繩,從而使一套鋼絲繩的壽命達到15天以上。為了保證新產品的安全性,程隊還專門組織隊員做了實驗,得出的結論是這種鐵鏈起重能力4.5噸,一套雙掛采用2根,承重能力為9噸,而軌排基礎吊裝一鉤枕木重量為7噸,完全符合吊裝作業的安全要求。
程隊長將這筆早已爛熟于心的賬目娓娓道來:“咱公司以前用的鋼絲繩使用壽命是1.5天,生產費用180元加2個工時,一臺龍門吊1個月累計材料費得3600元加40個工時,10臺龍門吊6個月生產工期累計費用就是216000元加上2400工時,也算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哦?!闭f到此,程隊故作神秘地賣起了關子:“小邵,那你猜猜改進后,我們能省多少錢呢”。聞此,筆者更為好奇地瞪大眼睛,似在等候某種奇跡的發生。程隊不無自豪地繼續道“改進后,鋼絲加鐵鏈使用壽命延長到了15天,生產一套則需要240元加上2個工時,成本是不是增加了?但是一臺龍門吊使用新鋼絲繩一個月費用則是470元加4個工時,那么6個月工期10臺就是28200元加240個工時,累計下來足足省下了18.78萬元和2160工時。雖然每套鋼絲繩增加了生產成本,但是從整個工期來看,還是省下了不小一筆錢?!鼻魄七@“算盤”打得多么精明,果不失“經濟適用男”的本色,贊嘆之余又令人發省。
生產勞動需要勤勤懇懇,但更需要像程隊一樣善動腦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講究“算細賬,算好賬”。在如今股份公司掀起的又一輪精細化管理浪潮中,這位中鐵“經濟適用男”的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些許啟示。(邵軍體)
上一條:金溫項目部舉辦線路知識培訓
下一條:集通項目部幸福之路中橋成功開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