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十五年的工作經歷中,印象中最深的是一場大雨之后,我們去田水井車站的情形。那是1995年的夏天,京九鐵路衡商段剛剛鋪通,新線運輸的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我們去車站查看行車工作準備情況。
北京213吉普車在鄉村的泥濘小路上吃力地前進,小路兩邊綠油油的莊稼搖晃著向后退,清涼的風撲面吹來,含著一種自然的泥土味。我懷著剛剛參加工作的激情,想象著車站模樣,一心想快點到達車站,連暈車的感覺都拋在了一邊。
這就是車站嗎?下車以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泥土鋪成的站臺被大雨沖出了一個個小水洼,一堆堆的站臺磚遠遠近近地擺在上面,剛鋪的幾行磚也沾了不少泥巴,顯不出整齊的美觀。未裝修的站房外面還架著腳手架,半邊貼了磁磚半邊青灰墻。窗戶連玻璃都沒有,是用塑料布封住的,外面用十字木架釘住。這樣的條件怎么住人呢,職工怎么在這里工作呢?
走進車站的院子,幾位穿著路服的人熱情地迎接我們,臉上的笑容讓人心里暖暖的。
個子最高的那位是申站長。他一個月前就來到這里,做著開通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張段長一邊和他握手一邊問他:“準備得怎么樣了?有困難沒有?”,他樂呵呵地回答:“沒困難,都安排好了,就等開通了”。我心里想:這樣子就能開通運營了?是不是說大話呀?張段長高興地說:“好,我們先去看看你們住的地方”。
申站長領著我們走進院子北邊一排石棉瓦蓋成的臨時房屋中。兩位員工正躺在床上學《技規》,看到我們進來連忙站了起來,笑著打招呼。我環顧了一下,屋里連個桌子都沒有,一排四張床,員工生活用品都放在床下的盆里,中間一個用木板搭的小方臺上放著幾個喝水的大瓷缸子。東邊窗戶下面放了一個小火爐,邊上的麻袋里裝了不少土豆,墻邊堆了十幾棵大白菜。屋里地上還有幾個漏雨造成的小水洼, 整個房間簡陋而整齊。 張段長問申站長:“你們的菜夠吃嗎,住在這里蚊蟲多不”?申站長回答說:“因為比較偏遠,所以買了不少土豆和白菜,頓頓有菜吃。 吃肉就少些,天熱沒法放。住的房間就是潮一些,蚊蟲嘛哪里都有,職工都能理解”。張段長嘆了口氣,顯然因為不能為員工提供好吃住條件而不安。
最后我們去了行車室。我看到了另一番想不到的景象。屋子里靠北邊的窗戶前擺放著一張桌子,上面挨著放了幾部電話,一塵不染,看得出經過精心擦拭。一本《行車日志》,上面寫著很好看的仿宋字,桌子前面的墻上掛著嶄新的路牌,白底紅字,分外清晰。東邊靠墻邊按一條線齊齊地放著6只鐵鞋,剛用白漆刷過;再過去躺著8個鉤鎖器,全用黑漆刷過。桌子背后的南邊墻上端正地貼著值班員崗位責任制,是用毛筆小楷用心書寫在白紙上的,很工整。這里的整齊和外面的凌亂相比是如此強烈,讓我以為走錯了地方。張段長滿意地點點頭,對申站長說:“你們作為老職工,一直保持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辛苦了。大京九鐵路開通意義重大,你們要繼續用心準備,練好基本功,保證安全順利地實現開通運營目標”。申站長模仿軍人的樣子敬了一個禮,響亮地說:“是,保證完成任務!”我們都笑了起來。
回去的路上,我陷入沉思:這是一支多么好的職工隊伍呀!對生活要求極少!對工作要求極嚴!有這樣的隊伍還有什么困難不能戰勝呢?我為成為這個集體的一份子而自豪,心里澎湃起一股激情。時至今日,那年那月的場景還激勵著我,給我無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