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每提起新疆地區,腦海里便不由地浮現香甜可口的哈密瓜、晶瑩剔透的紫葡萄、白葡萄......從沒想到我能在20幾歲就踏上了這片令我向往已久的土地。
帶著好奇心情,漫步哈密回民街道,周圍形形色色的回人,我激動之余也感到神經繃緊起來,沒錯,我承認自己有點恐懼。恐懼的源頭來自于近些年新聞中播放的惡性事件。正在浮想聯翩,被一名熱情的大叔打亂了情緒?!靶」媚?,第一次來新疆吧?”沖著這句問話,我笑了笑沉默著,心里念著他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切糕黨,可貌似他賣的并不是切糕。也許,看出了我的不信任,大叔接下來又說“姑娘,你放心,我們出來做生意并不靠坑蒙拐騙,而是真正的手藝,不信你嘗嘗,諾,這一塊送你吃,不收錢?!边@時我才注意到他手里拿的餅,他們這邊稱之為“馕”。聽說曾經的紅軍也經常吃。我不由的對他佩服起來,僅僅這樣一句話就打消了我的不安。我嘗了嘗,還真是好吃呢,脆脆的、甜甜的。之后我買了10張名叫“托喀西”的馕餅,有蔥花味、甜味、咸味的。一共才30元。
新疆馕餅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稱為馕中之王;最小的與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約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馕,還有一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馕,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種。馕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很豐富,除面粉外,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馕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遠路,都帶這種馕,喝點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馬上可以充饑,這真是一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馕。
“馕餅”,讓我這個外鄉人感受到了濃濃情誼,并蔓延到心里。和平是我們的宗旨、友好是我們的追求,如同那首歌:因為我們是一 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楊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