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我們不再年輕,背上行囊,漂泊異地他鄉。想想年少時的老家,內心那些浮躁舒緩了許多。家的感覺熱鬧而溫馨,那里,沒有寒冷,沒有孤獨,只有最親密的人,只有最貼心的話,家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避風港。
在外漂泊的人們腦海不時會浮現一個詞語——想念。想念久久沒有回過的家,想念頭發泛白的父母。從離家求學到開始工作,每個人常會在寂靜的夜里去想念老家暖心的事兒,就像在大腦里放電影一樣,有父母親無微不至照顧的片段,有兄弟姐妹嬉戲打鬧的場景,也有與伙伴們穿梭街巷的身影。想到這些,不管是學業上還是工作上的壓力都會漸漸消失。每逢夜深,自己的思念會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記憶,老家的種種身影會游離眼前,泥瓦、土坯與木門一直藏在心里的一個角落。這些老式的房屋現在幾乎找不見了,簡單的房屋構造呈現出的卻是幸福溫暖的家庭氣氛,也顯現出了90年代農村房屋面貌的縮影,那老槐樹打造的木制門沒有現在木門那般漂亮,但卻很結實。秋季,農家人需要收玉米棒子,學校老師大多家在村里,每逢秋收學校都會放秋假。農人在忙,孩子們也在“忙”,這個時間點小孩們流行玩打秋千。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吵著父親把草繩掛在大木門兩側的門栓上,然后在草繩中間搭塊木板與伙伴們玩打秋千游戲,雖然沒有現在小孩玩秋千的設備優良,但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快樂的事?!扒锛佟笔寝r人收割的假期,幼稚的伙伴們卻理解成了打秋千的假。
陽春三月,是放風箏的好時間,在這時,父親便會帶著我和哥哥去綠油油的麥田里,父親放風箏技術很好,每次風箏飛上天基本不用再動,找塊土疙瘩把線頭埋住,風箏便會自由飛翔。父子三人躺在麥田里觀望便是。一次,剛買不久的風箏掙脫了線飛走了,我和哥哥趕緊起身去追趕,眼看追上了,父親卻勒令我們回來,這下再回過頭去看,已經在掛在了樹上,哥哥生氣的問父親為什么不讓追,他卻溫和的告訴我們:“風箏好比你們,線好比父母,如果一直抓著那它永遠不能向高處走,但是它飛的太高,承受的風力就越大,可能會脫離這根線,遭遇無法預料的艱難險阻,今天你們的風箏沒了,我可以重新買一個,如果有一天走到了高處,一定記得不要忘本”。當時我兩并不理解父親的話語,長大之后才慢慢懂得,父親的話語寄托對孩子的呵護,也讓我們理解家永遠是溫暖的港灣。
想念家的味道,想念母親烙的石頭餅,每一頓可口飯菜,母親都在精心準備著。這些食物當時或許很普通,若等到遠去他鄉接觸不到,才會真正懂得味道的美妙。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母親烙的石頭餅,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得先把干凈的小石頭放在平底鍋里,經過半小時加熱,再把搟好的面餅放到石頭上,十五分鐘后那坑坑洼洼的石頭餅便烙成了,要是給和好的面加點糖,烙出的餅就更酥脆香甜。每次離家母親都要讓我帶上一大包,來到外地吃著這熟悉的味道。
老家美好的回憶仿佛勾勒出絢麗多彩的畫面,像名家的真跡保留在心里,從初中開始我就寄宿學校,每年只有假期才在家里,畢業后在鐵路上工作已經三年了,每年只有30的天時間用來探親,而且每次回家,除過與親朋相聚的時間,在家待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天,陪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回過頭想想,家真的成了稍停即開的碼頭。
父親是山,母親是水,山水相依為一家,我們是家里幸福的天使。記得讀過周國平先生寫的《人生哲思錄》,他在書中寫到“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里啟程駛向永恒。我們相信,如果靈魂不死,我們在天堂仍懷念留在塵世的這個家”。(管龍)
上一條:隨筆:宿舍前的菜園子
下一條:詩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