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喜歡讀書。記得還沒有識字的時候就纏著正在上初中的姐姐給我讀她們的語文課本,仍舊清晰記得她給我讀沈從文的《邊城》時,我用童年特有的天真爛漫嚷嚷著要娶翠翠做老婆,至今姐姐想起來還拿這事開涮。我沒有大多數年輕人“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般的理想,也不在乎別人評價我是“二十歲的年齡,六十歲的青春與心理”。自從認識漢字以來,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后,如魚戲水、如鷹翔天般讀一本可以震撼心靈的書。不知不覺間,白駒過隙,夕陽的光影裹挾著濃郁的香氣沁入心脾,恍惚間我似乎與作者在書中相見相知,促膝相坐,在情感與理智中沖突和較量,也許心潮澎湃,也許茅塞頓開,也許誠惶誠恐。就這樣,一直到晚霞消退、夜幕降臨,達到了一種寧靜的悲憫。就這樣,讓生命的大悲大喜,通過墨香字跡穿行于胸。
少年時,初讀《三國》、《水滸》,沉溺其中,之后每隔幾年必定重讀,從中獲取勇者的胸襟氣魄、智者的化朽為奇、圣者的懷天濟世。年齡稍長,讀過余華的幾部長篇,驚嘆文字原來可以不動聲色便能冰冷鋒利直指人心,從《細雨中呼喊》的童年記事,到《許三觀賣血記》的中年悲情,再到《活著》的老來徹悟,我隨同他的文字似乎經歷著人生的各種苦難。
上了大學,走進象牙塔,由高中的自卑與唯唯諾諾變得自信,起碼可以在課后光明正大地讀自己喜歡的書,而不會有人批評你,相反,讀書的人可以受到別樣的贊賞,這讓我有點受寵若驚。讀《平凡的世界》,路遙以生命為代價寫的一部人生、時代的巨著,過程中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沉重。推薦給身邊的人,有同學讀了,與她的交流僅僅限于因為書中的情節和對作者不同的見解而爭論,相互固執己見,誰也不服誰。后來我想通了,并不是我們讀得不夠認真和深刻,而是沒有無止境的心靈上的痛苦,就不可能體會到人生的喜悅?,F在的人沉溺于膚淺的快樂,惡搞的越來越多,幽默的越來越少;娛樂越來越多,幸福的越來越少……似乎每個人都在輕飄飄地浮游在塵土飛揚,污垢漫天的世界里。
讀過一些西方的小說,后來覺得翻譯者不能使讀者體會到作者最本真的意愿,所以也沒有再讀過西方的書籍。但我從讀過的有限的西方書籍里似乎發現了東西方對待苦難的不同觀點:東方作家追求“天人合一”的世界;而西方的“人定勝天”則更崇尚勇氣和突破。這兩種精神,自己粗淺地認為都有各自的境界與堅韌的崇高。
在這個速食主義的時代,愛情都可以淪為快餐,“我愛你”都可以隨隨便便地和阿貓阿狗說一萬次,書怎么能夠幸免呢?我輾轉在各式各樣的書攤、圖書大廈、閱覽室,雖然各個書架上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書,要么中產、要么小資、要么言情、要么穿越、要么勵志,應有盡有,可以讓每個人各取所需,但是始終無法掀動我的心扉,粗糙的商業氣息讓我退避三舍。偶爾的一本好書卻讓你欲罷不能,讀《重新發現社會》,我驚嘆人怎么可以這么理智客觀地分析解讀社會,并且那么有理有據,作者應該達到怎樣的一種理解力與辨別力才能夠做到這樣的理性。讀《阿勒泰的角落》則是相反的感受,她那種從心里生長出來的文字是那么飽含深情,在她的面前任何書評與訪談都是多余的,稍微有一點“思想”的文字就會略見尷尬,就會打破她的純潔與寧靜。
雖然好書寥寥,但我仍然在堅持閱讀,正如賈平凹先生說的那樣: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曉天地之大能知人生之難,能立于煩囂塵世而不俗不媚不諂不纏,能自強自立自尊自信行走在人世間……(鮑偉)
上一條:詩歌:故鄉
下一條:隨筆:感蘭新鐵路甘青段開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