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西北的人,對于秦腔都有一種情節。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充滿民風的北京巷子響起一串自行車鈴聲和京劇選段,讓人感覺很是愜意。在西安的巷里出現的場景卻是秦腔,有一段詩詞形容的好,“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高唱秦腔”,更是將秦腔這個富有獨特唱法的樂曲推入每個秦人的心中。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于中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是陜西一名地道的農村人,在我們那里,秦腔的魅力超過了現在的廣場流行舞曲,那里人把看秦腔叫做看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條件的提高,村民自發組織的秦腔自樂班成為當地人的主要娛樂方式。
記得1988年,我剛出生那一年,家里買了臺黑白電視機,當時在整個巷子里只有這一臺,能收著的就只有幾個地方臺。那時候有一個現象,收著幾個臺,幾個臺就會有秦腔節目。一個巷子里,一臺電視,兩撥人,一撥是以大人為中心的群體,一撥是以小孩為中心的群體,小孩子喜歡看西游記和動畫片,大人們卻獨守一檔節目,那就是秦腔,若是大人小孩都在家,大人肯定會將電視臺掃一遍,看有沒有秦腔節目,小孩子的表情卻很是沮喪,一看這個時間段沒有秦腔節目,孩子的興奮勁比放假還高,趕緊將電視轉入兒童頻道。星期三是最讓小孩子們頭疼的日子,那天固定的秦腔節目,讓我們早早就上炕睡覺了,一覺醒來,大人們依然興致勃勃的欣賞屬于他們的節目。現在想來,一地一風俗,那或許就是他們心中最動聽的樂曲。
說是樂曲,我覺得更多的是秦腔所表達的含義。秦人,淳樸實誠,他們吃苦耐勞的性格能從秦腔中反映出來。累了,吼一段,閑了,唱一段,讓他們在農忙與工作之余能夠更好地放松身心。秦腔對于當地人的影響可以這樣形容----迎來黑發人,送走白發人。在陜西最多的劇團不是歌舞而是秦腔,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不是放秦腔選段就是請秦腔劇團,悠長婉轉的二胡聲,鏗鏘有力的板子聲,再加上一個老生唱腔,讓人感覺新生命到來的喜悅,故人離去的不舍和依戀。
小時候,對于秦腔我們稱為怪音,可現在回想那一段段樂曲和唱腔,感覺自己的身心仿佛回到了那片摯愛的土地。我現在明白了,人為什么思鄉,不只是因為那是生養我們的地方,更多的是那里的文化。(管龍)
上一條:紀實--鄭徐客專鋪架項目部
下一條: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