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之際,有辛參與新疆第一條民營鐵路紅(柳河)淖(毛湖)三(塘湖)鐵路建設。親密地接觸西域邊陲。轉眼間來新疆哈密地區三個年頭了,親身感受到新疆的富有和生命力的頑強??芍^是不到新疆不知道天下之大,不到新疆不知道真正的哈密瓜之甜。
記得小的時候,學者出身的父親教過我背王維的唐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知道陽關很遠,出了陽關向西而行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實際上古時的陽關只在今甘肅省敦煌的西南,還沒有進疆。讀了王之渙的詩《出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知道了邊地的荒寒。后來看了些歷史小說和影視劇,從中看到一些官員犯法或者被貶,都被流放到伊犁,在腦海里對新疆的印象一是路途遙遠,二是貧脊野蠻。沒想到我坐火車行程三千多里路,來到這里參與建設后,感受到這里是一片火熱的熱土。
項目部所在的施工地是哈密地區的戈壁灘,大漠荒野。地表是凝結的黑竭色巖土,白色的鹽堿被太陽光一照白晃晃的。這里水資源十分匱乏,以晴朗天為主,很少下雨,地表植被只有幾棵零散的不成型的駱駝刺和胡楊柳。無風時,蒼穹碧空萬里,沒有霧霾,沒有城市的喧囂聲,“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上面馬兒跑”的情景隨目可見。風起時,風聲凜冽天地動,細細的沙粒隨風飄揚,人在風中行走,頭、脖子、嘴就會分享到吃沙的幸福。夏季日照從早晨五點多一直延續到二十二點,最高氣溫達到40℃,強烈的紫外線把人都曬成古銅色,當地女人出門一般都帶頭巾、口罩。可是別看白天熱,到了夜里十二點后,天氣就會變涼了,睡覺還要蓋肚子。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遠離鬧市、村鎮、人群,沒有直接引用的水源,沒有電,吃、喝、用全部要從數百里外的城市購買,無交通工具出不了門。紅淖三鐵路從蘭新線紅柳河車站插入,綿延三百多公里到淖毛湖,全線沒有拆遷,可見地曠人稀。
這里環境殘酷,生命力十分頑強。無水的戈壁上,生存著黃羊、野駱駝、狼、狐貍、兔子、刺猬等野生動物。它們喝的是鹽堿水,食草動物吃的是駱駝刺、胡楊柳等,食肉動物獵殺食草動物。然而,這里是自然保護區,人類是不可獵殺它們的。生長著蓯蓉、鎖陽、甘草、沙蔥等植物,可藥用可食用。初夏時,勤快的工友們利用下班后的閑暇時間,滿戈壁尋找挖取、涼干,帶回老家送親友。
這里地廣物博,資源豐富,金、鐵、煤、油、玉石等各種礦產應有盡有;招商引資吸引了許多企業和個體在這里淘金。他們在礦野上豎起井架,鉆眼打孔、放炮炸石、取出原料提煉。實力雄厚資金大的公司幸運的發財了,跨入了富人行列;實力小的個體,倒霉的賠了本錢,留下廢棄的井坑和生活垃圾,幾多歡喜幾多愁,前人走了后人又來了。
特殊的氣候、地理環境,盛產出豐茂的農作物。春麥、棉花、棗、哈密瓜、葡萄。新疆的拓荒人——生產建設兵團,經過六十年的前赴后繼拓懇,建成了許多農場。農場中的糧食和水果有著獨有的特色。春麥是每年的4月播種,10月初收割,由于日照時間長,氣溫溫差大,面粉有筋道,比內地的好吃;棉花是直播的,株距很密、風的因素長的矮小,但是棉桃很多,能結到頂上。棉農們春末把它種上,到秋天時,打上落葉的藥水,讓棉桃全部裂開,然后從內地招來拾棉人。這里的棉花纖維長、彈做的棉被暖和柔軟,冬天往內地寄棉被是這里的一景。棗、哈密瓜、葡萄,品種多口感甜,可以從8月吃到11月。棗中精品為哈密五堡大棗和和田棗,前者圓狀大而肉厚,煮吃營養高;后者長錐狀,一頭大一頭小,甘甜味正,當干果吃最佳。哈密瓜有西州蜜、八六王等,西州蜜是青皮條紋網狀、八六王是黃色的,純正的西州蜜比八六王好吃。葡萄有無核白葡萄、馬奶子葡萄、紅葡萄、紫葡萄等,新鮮葡萄晶瑩剔透,翠綠媚人,質美味佳,是水果中的佳品。
這里是一片旅游天地,晴朗的日子里,站在項目部淖毛湖駐地,遙遠的能看見東天山。山不高,海拔只有三千多米,光禿禿的一棵樹都沒有,山頂皚皚的白雪一年四季化不了,什么原因成為自然界千年研究之謎。要深入其境是望山跑死馬,相距數百里。眼觀天山雪的變化是厚度不同,夏天雪稀薄面積小,冬、春季厚而實。淖毛湖鎮旁有一片胡楊林,方圓幾十里。林里生長著許多幾百年樹齡的胡楊木,保存著生長六千年、三千年的的樹根。胡楊木耐風沙抗旱力特別強,從小苗長成樹時間漫長,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狂風、暴曬、干涸,獨特的自然環境鑄就了它堅硬的樹質,成為邊疆人形象的品牌。十月是觀賞胡楊最好的黃金季節,樹葉全部變成金黃色,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遠遠望去火紅火紅的。如果驅車三百里去哈密市,沿途你可以看到伊吾縣鹽池的幻彩湖;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的草原;還有哈密的怪坡等,吃到鹽池天山雪水下草地散羊放牧的羊肉,喝到巴里坤草原的蜂蜜……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來自全國各地,做小生意的基本都是內地人,象候鳥一樣,春季來冬季歸。當地人擁有邊疆政策,擁有土地自然資源,出租或者雇傭人種植,安享清福。我們這些建設者又遠離這些經商者,他們最差生活在集鎮上,周圍有人群,而我們是遠離鬧市的一個獨立的生活群體。簡易的彩鋼房是我們的住所,食堂是我們快樂的餐館,吃、喝用品全部用車從外面買回,解決生活所需。大家以苦為樂,白天忙碌在工地上,用辛勤汗水在戈壁上鋪建鋼鐵大道,為邊疆建設奉獻力量。閑暇時,在夕陽余輝的相伴下,年青人和藍球愛好者們隨時幾個人聚在一起,在球場上逐鹿中原;一些不愛運動的員工聚在一起打兩局摜蛋或者雙升,雖時而為出錯牌爭的面紅耳赤,但仍不失兄弟之間情誼;一些老職工,吃完晚飯早早的來到電視房,看完新聞緊接著看播放的二集電視劇,抗戰片、歷史劇成為他們最愛;還有些熱戀中的小青年利用網卡,時斷時續的和遠方的她QQ聊天;還有些愛好身體鍛煉的員工,二三相約在遼闊的戈壁灘上漫步,一邊散步一邊尋找戈壁上散落的顆?,旇?。如果運氣好,偶爾也能看見幾粒,可是用處都不大,其樂融融。當然員工們也感到生活單調寂寞,也對親人思念,只是用力快活,用心寂寞,把對祖國的愛,對親人的思念寄托在無限無形的時空間。若干年后通車的慶典,就是對他們辛苦的最好的慰籍。(余成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