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跟著電腦學學《資治通鑒》,時常有感,總想寫點什么,可怎么也提不起筆,這里還是試著說點吧,純屬本人淺見。
公元1069年,內憂外患又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這是中國古代史上自商鞅變法之后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變法本身沒有錯,朝中大臣也一致主張變法,但王安石提出“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變法主張,卻遭到了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朝中正直大臣的堅決反對,他們擔心如此變法會像當年漢武帝采納桑弘羊的變法一樣,其最終的結果還是搜刮、盤剝民財,從而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司馬光主張“安民勿擾,使之自富,養之有道,用之有節”,說治理國家,就好比是維修房屋,哪里有問題就維修哪里,沒有到不能居住的地步不要推倒重建。由于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司馬光等人的建議沒有被采納。
司馬光清楚的看到了王安石變法的弊端,又無力說服宋神宗和王安石,他本人也被作為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代表人物,遭到朝廷的棄用。司馬光不得已回到洛陽潛心修史,想通過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來告訴當權者,如此變法確實不行!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司馬光歷時十五年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三百萬字,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顯得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涉及十六個朝代,其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政治體制運行的法則,最大的特點是“簡而周其事,有資于治道”,成書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我時常在想,如果沒有王安石不成功的變法,還會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問世嗎?當然,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容假設,無論是寫成《資治通鑒》的司馬光,還是變法失敗的王安石,都已青史留名,在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上,他們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景仰之?。懡ㄆ剑?/span>
上一條:聽雨之夜
下一條:初到南龍-新員工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