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廉江市區往西北方向走三十多公里,就到了我的故鄉“臘味之鄉”安鋪鎮,遠在明代正統九年(1444年),因街道狹窄、光線暗淡而稱“暗鋪”。安鋪是百年古鎮,廣東四大古鎮之一,是客家人和廣府人來往或經商最集中的地方,擁有眾多特色文化。
常言道“秋風起,食臘味”。每進入秋冬季,臘味就成為廉江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廣式臘味那濃郁的香氣,風味獨具的肉質,征服了廉江人,也令五湖四海的吃貨陶醉。拍豬肉,抹鹽加醬,一串串腌制過的,臘味掛在日光下閃著油光,集合了肉香味、腌鹵味,鮮味、咸味和微甜......在空氣中彌漫,這是鹽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故鄉的味道。
每年中秋節過后,天氣漸涼,家庭和企業就開始制作臘味了,處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廉江人習慣在此前后挑選一個陽光充足的日子將上好的后腿肉和肥膘肉分開切成小粒,加醬油、糖和鹽等調料,灌成臘腸,用麻繩將灌腸分成小段分扎,掛在太陽底下晾曬,經過陽光、時間的發酵,肉中的蛋白質、脂肪加速變化,產生濃郁的臘味,而家鄉人也不會辜負這種美味,家家晾曬出來的臘腸,肥膘如琥珀,瘦肉似蜜蠟,芬芳醇厚,甘香爽口,讓人贊不絕口。而熱騰騰的煲仔飯就是家鄉人對臘腸最大的尊重,將五常大米和晾曬好的臘腸一起放進瓦煲里,經過大火猛煮藏在臘味里的肉汁慢慢滲入米飯中再經過二十分鐘的慢火烘焙熱騰騰的煲仔飯就可以出鍋了,在稍有寒意的日子里一煲煲仔飯加一碗滋潤老火湯就是離鄉人最大的慰籍。
家的味道深入骨髓,那是生命開始的地方,注定承載著深深的情感和記憶,無論距離有多遠,回憶總能掀起那片最柔軟、最溫情的部分。對于每一位游子而言,臘腸里分明珍藏了正版的親情鄉情和鄉愁。舌尖滑過家鄉的味兒,那是我向往的最幸福事情。臨近春節,遠在千里之外的雙親總是忘不了給我郵寄幾樣土特產,臘肉、香腸......好多次,我找各種理由回絕,超市里什么都能買到,母親在視頻里展開失落與傷感,喃喃地說:“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家,多么溫馨的字眼,卻成了生命中一個平常的旅店或驛站,我只是一名匆匆的過客。臘味,就這樣周而復始彌補著游子缺失的營養,留香于唇齒之間。
上一條:苦心練技 千錘百煉終成
下一條:腳下的大地,心中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