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被網暴的女孩跳樓自殺的新聞席卷互聯網,讓人唏噓不已。這本來是個溫暖的故事,因上海疫情形式嚴峻,一住在虹口的女子無法去給住在青浦的父親做飯,便求助外賣員余先生給父親送飯。由于交通管制,27公里的路,余先生走了近4個小時。為了表示感謝,該女子給他微信、支付寶轉賬,都被拒絕。最后,就給他沖了200元話費。有網友獲悉此事,被孝順的姑娘,熱心的快遞員所感動,于是發了微博,宣傳正能量??墒鞘录l展出乎意料,網友們更多關注點竟然放在200元上,陰陽怪氣地攻擊該女子給的酬金太少,一開始她還做出回復,解釋家庭經濟狀況,可是不論她這么解釋,隨著輿論的發酵,惡意評論越來越多,最后她可能承受不住壓力,選擇了輕生。這讓我想起了年初尋親的劉學洲,本是一個善良陽光的大男孩兒,可是施暴者的網絡攻擊,讓他的笑容永遠定格在了三亞的海邊。
如今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與快捷??墒蔷W絡暴力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猶如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當某一個人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為自己正名,卻沒有讓網絡暴力停止,那些鍵盤俠就像你永遠都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每個生命在他們眼里不過是一時娛樂的對象,這個走了他們會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網絡暴力是什么呢?它是指當一類輿論事件發生后,某些網民發表在網絡上具有誹謗性、誣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的言論,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和精神上壓力。當他們承受不了時,悲劇就發生了······,選擇死亡或許可以逃避一切,卻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反而只在親人心中留下無法痊愈的傷疤。對那些拿起道德大棒,占據制高點征討他者,肆意進行污名化,支配網絡暴力施暴者來說,他們得到的懲罰只不過是封號,“法不責眾”,法律對這一類匿名的行為似乎都束手無策。他日,這些施暴者重新注冊個新號,繼續在網絡上毫無顧忌的口吐蓮花,他們不會換位思考,不會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積累了不滿和怨氣,就要到網絡上去發泄。
據報道,一些網絡平臺已設計開啟“防暴模式”,或加強敏感詞的監管,相關監管部門和專家也提出要強化網絡實名制,并對商業“水軍”重拳出擊。這是一則好消息,但面對網暴,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質。我們應該做到的是相信自己,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更不要為了一群愚昧無知的人以命相博,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輕言放棄!
誠然,我們只是旁觀者,無法感受當事人痛苦的心理歷程,也許壓死駱駝的就是那一根稻草。在這個打字不負責的時代,每個在公眾平臺露面的人,都不要去隨意揣測別人的是是非非。也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言論只是輕踩一下,但實際上,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拒絕網暴,不僅需要政府發揮主導功能,更需要的是提升全民道德網絡素質。每個網民都應以冷靜而理智的心態去看待輿論事件,從我做起,對不了解的人或事,懷有一絲善意,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讓網絡語言成為和煦的春風,而不是殺人不見血的刀,還網絡空間一片清凈。
上一條:愛人
下一條:矢志不渝跟黨走 敬業爭先逐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