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老家寄過來的包裹,打開一看,是一竄竄黑褐色,泛著白霜的柿餅,和一摞黃燦燦的撻馃,這是我徽州老家的特色美食?!耙簧V絕處,無夢到徽州”白墻青瓦、高低錯落的馬頭墻、精美的雕刻和讓人無限遐思的天井,是每個在外游子揮之不去的那一抹鄉愁,而獨具特色的徽州美食,更令人回味無窮。
燈籠柿餅
歙縣北方向,有個村子叫姬公尖,海拔700多米。這里地處高山,生長著許多樹齡達幾十、幾百年的老柿子樹,最古老的樹有400多歲,樹高達十余米,樹干嶙峋,樹枝虬勁,記錄了時代的世事變遷,見證了村民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姬公尖盛產柿子,每到秋天,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和漫山遍野的柿子樹上掛滿了一顆顆通紅的柿子,在早晨的霞光里通體油亮,鮮艷欲滴,和粉墻黛瓦的徽州建筑相映照,成為秋日里最美的風景,儼然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因當地一年四季無霜,加之為酸性土壤,所產的柿子清甜味道與別地大不相同,由于外形酷似燈籠,當地稱之“燈籠柿”。
當地村民依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從山地里采摘回來新鮮柿子,挑選好果,刮除柿蒂,接著刨皮,然后再用繩子把去好皮的柿子,一個個串起來,一排排地掛在門前的曬桿上,反復地晾曬,直至柿子表面呈微紅色成為“柿坨”,晚上再和曬好的柿子皮混合到一起“悶”,天氣晴朗的時候還得掛出來曬,如此反復多次,吸收柿子澀味,直至柿子表面出白霜,軟糯香甜的柿餅才算大功告成。姬公尖柿餅制作一直沿襲最原始、最傳統的手作方式,加上山上氣候很獨特,不起霧,不結霜,柿子掛曬過程中不會發霉,讓姬公尖柿子也就更具健康原生態了。
天然綠色的燈籠柿餅,口感純正,不僅是游客們競相采購的美味,更是徽州游子難以忘卻的味道。
撻馃
撻馃是徽州地區最為古老的漢族傳統面食之一。早在唐代,人們遠行就會帶上撻馃作為干糧,至明清時期,撻馃更是成為徽州人必備的食品,無論是外出經商、求學、上山下田,甚至是平日里的早餐,都是徽州人的首選。
撻餜也是徽商文化的體現。徽州山多地少,人煙稠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園”的說法。當時徽州人為了生存,背井離鄉,背著撻馃走四方,辛苦創業。正是一代又一代徽商,發揚了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動了中國商業的繁榮昌盛,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品質。胡適先生曾說過,撻馃最能代表徽商的徽駱駝精神。起初,撻馃的餡以豆黃為主。加工時,先將黃豆炒熟磨碎,再將純肥肉切成肉丁熬至半油狀,將豆粉倒入鍋內,加入適量精鹽拌勻為餡。然后用開水泡菜油調入面粉內揉勻,做成兩面厚薄均勻、直徑約10-20cm的圓馃,并在外面撒上少許黑芝麻,放入平底鍋中,上面壓著一塊油光滑亮的黑石頭,一面煎好后,翻面繼續壓,直至兩面金黃。這石頭是用木炭火烘烤而成。當燒熱的石頭壓在馃上時,被擠壓出的油在鍋中嗞嗞作響,香味撲鼻,聞者無不垂涎欲滴。
在時光的熏蒸下,撻粿從最初的果腹之物,到如今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徽州小吃。馃餡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從不易變質的干菜餡發展到如今的香椿肥肉餡、粉絲韭菜餡、干蘿卜絲餡、筍子餡等等。每逢闔家團圓時,家人們圍坐一團,拌餡、和面、烙馃,聊聊家長里短,其樂融融。撻馃不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交流?;罩莸膵寢寕?,在孩子外出大包小包的行李中,總會把撻馃塞入其中。因為那不僅是故鄉的味道,更是媽媽的味道。
柿餅、撻馃這些美食,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演變成一道道獨特的舌尖記憶,亦是世代徽州游子的故鄉情懷!
上一條:陽光
下一條:懷著希望在中鐵事業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