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小院挺漂亮。前面有花園,后面還有這么好的籃球場。”這是一次在接待來訪的一個朋友時,他走進分處小院后說的一句話。
“這是我們剛建好的小院,搬過來不久,以前可比現在艱苦多了?!蔽医o他介紹說。
“你們以前不在這呀!”朋友好奇的問道。
“嗯,我來分處二十年,都搬過兩次家了。不過說實在話,搬家雖然麻煩,但每次搬遷,生活條件卻越搬越好。”帶著些許的自豪,我說道。
“那能給我說說你們以前什么樣嗎?”朋友好奇的追問。他的追問也讓我的思緒回到了二十年前。
2001年,從學校畢業后,我和同學一行六人,被分配到中鐵四局八分公司朔黃運輸分處,那時的分處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一個叫孟耳莊村上。是一個在村社的包圍下,用四面圍墻圍起來后,由搭建的簡易工房圍成的“大四合院”。小院中的房子就是那種用蘆葦和泥,再用樹干做櫞子, 搭建起來的簡易工房,“冬冷夏熱”。一年四季不用開窗,房頂也能自然通風。有的人為了冬季房間保暖和減少塵土的飛入,特意使用“彩條布”在屋內的房頂上釘好后,蒙上的一層隔風層。但是,那一層彩條布,卻成了房梁上老鼠活動的“賽跑場”。院子里面有兩座用來辦公的二層小樓,領導為了照顧我們新分配的學生,特意把我們的宿舍安排在了樓上。雖然有這樣的特殊照顧,但對從西安大都市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的我們來說,看著院中雜草叢生的景象,心中的落寞不由分說。好在那時,同事之間相處愉快,飄來蕩去的說笑聲總是充斥著不大的小院。
七年的小院生活,磨煉了我的意志,也教會了我生存的技能。就在那個小院中,我從一個剛走出象牙塔的懵懂少年,成為了一個,可以駕馭鋼鐵巨龍翻山越嶺的火車司機。分處也在小院中完成了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又從內燃機車轉為直流電力機車的兩次重大跨越。
2009年,因為生產的需要,我們闊別了生活近十年的小院,搬遷到了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的縣城內。那時,單位在縣城邊租了一棟五層高的小樓,因為樓外被上涂了紅色的涂料,當時的我們都稱它為“小紅樓”。一樓用來辦公,二樓以上是職工住宿,條件雖然簡陋些,但是,終歸是告別了晚上睡覺還得給“老鼠賽跑”做裁判的尷尬。而且,再也沒有了刮風下雨還得跑出去上廁所的狼狽。那時的小紅樓,盡管住宿條件不是很寬敞,但樓層內時刻都蕩漾著大家一起的歡聲笑語。
在租住的小紅樓上,我們又渡過了四個春夏秋冬。因為在縣城里,各類生活條件比較便利,部分職工購置了電腦,接入了網線,以前下班就是“喝酒、打牌”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大家有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四年小樓的生活,分處開行了“中鐵四局首列SS4G直流組合萬噸列車”。同時也讓我從一個“普列”司機轉為“萬噸司機”。從此,開啟了我在鐵路運輸領域的重載探索之旅。
2013年,我們建成了屬于我們中鐵四局八分公司八分公司朔黃運輸分處人,自己的綜合辦公大樓。還是一個小院,還是那群人,小院中拔地而起的八層綜合辦公大樓,在街道邊顯得格外氣派。小院后面建有籃球場、文化長廊、職工之家,前面是花壇和停車場。辦公室內的辦公桌,大轉椅,單身宿舍內統一的大床、衣柜和便利的中央空調,是分處“讓員工共享企業改革發展成果”的具體舉措,也是“以員工為中心”工作理念的具體體現。愛企如家,“家”的文化在小院中慢慢升騰。
在年輪的磨損中,當年那個毛頭小伙子已成為了可以獨擋一面的基層管理者。原本濃密的黑發慢慢稀疏,白霜染上兩鬢,曾經舒展的眉梢和眼角也出現縷縷皺紋……而此時,朔黃運輸分處購置了首臺“大藍鯨”神華號交流機車,開行了“中鐵四局首列‘兩萬噸’重載列車”。在完成了直流機車向交流機車轉型的同時,我們的運輸能力也實現了向重載運輸發展的又一次跨越,兩萬噸列車的成功開行,也使我們中鐵四局的鐵路運輸能力,步入了國內重載運輸的領先行列。
時光如水,沖刷著記憶中的每一道印記。歲月如梭,編織著生活中的每一段往昔。二十年來,我們的機車,從蒸汽機車轉型為內燃機車,由從內燃機車轉型為直流電力機車,如今,已擁有五臺神華號大功率交流電力機車。運輸能力,從牽引普通列車到開行萬噸列車,如今,已經已安全開行兩萬重載噸列車1700多列。一次次的轉型,一次次的跨越,朔黃運輸分處不斷地在發展、壯大。當我們把自己的成長放到改革開放和企業發展的大環境中去回憶時,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的成長是快樂的,我們的生活是幸福的。漸漸地,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來自于企業的歸屬感在不斷地增強,不知何時從前向往的遠方成了現在的家,家卻成了現在的遠方。
如今,看著院子前面停放的一排排私家車,才意識到二十年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朔黃運輸分處也在機遇和挑戰中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怎樣的提高,辦公環境發生著什么樣的變化。但,不論我們的宿舍、辦公室是什么樣子,豪華也好,簡陋也罷;氣派也好,樸實也罷。在這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有一些東西仿佛自始至終都不曾改變,那就是分處人“愛企如家”和為鐵路運輸事業奉獻、擔當的質樸精神。